《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贵族阶级“陈情书”

时间:2012-12-11 10:22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昝涛 点击: 载入中...



法国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




  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毅教授曾在“法国大革命文化研究”课堂上给学生出过一个题目,他让大家仔细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让学生看看贵族阶级的情况,并联系贵族阶级在大革命中的命运来认识法国大革命。高老师提到,根据陈情书的分析,贵族阶级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极端没落与反动的阶级。相反,他们思想开明,主张言论自由,反对王权,跟当时资产阶级的很多革命要求是一致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贵族阶级还是在大革命中成了革命的对象。如何来分析这一问题呢?

 

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向读者说明在统治阶级的上层早已出现了分裂。从陈情书的分析来看,贵族已经非常开明,他们的要求可以说与第三等级的人几乎是一致的,他们对于自由的热爱,对于旧制度的不合理层面表示了强烈的控诉。“贵族强烈要求我们在代议制的37年中所拥有的差不多所有反对滥施权力的保障。”根据托克维尔的分析,贵族在个人权利、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工商业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要求这些自由和权利不受侵犯。


  在对待人民的问题上,贵族坚持要求给人民更多的关心:警察不能对人民乱用职权;减轻封建捐税;废除“王室狩猎总管管区”;在农村普及富裕和福利;完善农业和公共设施;扶贫助弱等。在政治方面,贵族阶级认为所有法国人均有权直接或间接参政;要求确立一项根本大法;保持议会的独立性;取消大臣解散议会的权力;全部财政管理权力归三级会议;对国王的行政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总之,托克维尔认为,当时的贵族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可以流畅地使用时代的语言。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国内如果这些贵族是平民的话,他们就能发动这场大革命。”4那幺,我们不禁要问,这幺开明的贵族在大革命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的命运又是什么呢?

 

贵族发动了大革命

 

  考察大革命的起源,如果说恰恰是作为特权阶层的贵族发动了大革命,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有道理的。按索布尔的说法,革命前的法国贵族共有35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35%。正是这样一个阶层,在革命前和革命中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贵族在大革命过程中,不是作为一个消极的反动阶级而存在的,从上面的陈情书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贵族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作用,甚至他们本身就是革命的发动者。


  从贵族阶级与国王当局的关系来看。革命前,法国贵族就是部分地作为当局的反对者而存在的。这最明显地体现在高等法院与国王的关系上。从15世纪开始,高等法院的贵族们就养成了讨论政令甚至拒绝登记的传统。这样,国王与法官们的冲突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从未停止过。


  革命前,国家开支无度,入不敷出,几近崩溃的边缘。国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准备进行税制改革。但是,这遭到了高等法院法官们的反对。因为,新税制打算对特权阶层进行征税,这不可避免地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最终,路易十六在首席大臣洛梅尼·德布里安的敦促下准备削弱大理院的权力。改革法令在格勒诺布尔市颁布后,引起了普遍的愤怒。自认为有义务维护外省人的习俗和惯例的大理院煽动说,新的改革法案会使王国的一般法律与本省的习俗相抵触,而且,新设立的全权法院没有包括第三等级代表。于是,群众被煽动了起来,并暂时性地成为大理院及其利益的捍卫者。于是,大理院也就有恃无恐了,甚至宣布了拒绝屈服于“丑恶的专制主义”的决议。其革命性由此可见一斑。巴黎决定镇压不屈服分子。市民们被煽动起来保卫自己的“保卫者”。人们纷纷阻止法官离开城市。被调来维持秩序的两个兵团接到处事谨慎的指挥官的命令,不许开枪。然而,群情激昂的群众开始袭击王军,王军则以刺刀对付群众。当有人丧生后,群众怒不可遏,抬着尸体沿街游行示威。代表中央政权的市政领导最终妥协,法官被迎回了法院,人民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革命的非理性一面。高等法院的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煽动起来的暴动,最终将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局面。我们还看到,贵族阶级具有反抗国王专制的传统——贵族阶级的存在本身就有与王权争利的一面。


  为了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1788年7月21日,多菲内省的教士、贵族和平民在维济耶城堡召开会议,要求举行全国三级会议,以此反对大臣专权。这次会议体现了协商一致的精神,三个等级的代表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国王的专制,他们指出,在征收赋税时,必须征得人民的同意。接下来的日子里,召开全国三级会议的要求变成了“全国普遍的要求”。国王政府也被绑历史的马车上,不得已把召开三级会议提到了日程。


  其实,何止贵族反对专制!不满于国王要求预付800万里弗的教士们也在6月份站到了大理院的一边,他们也以一种看上去很严肃的口气宣称:“如果我们保持沉默,我们一定要犯下国家和后人永远不会饶恕的罪行。”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以全局的名义维护自己的私利”。

 

贵族在大革命中的命运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尽管这是一起偶然事件,但是,它在显示革命爆发的偶然性、残酷性的同时,却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成为反抗专制主义最伟大的行动之一。随后,大革命便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群众被发动起来了,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后来发动了大革命的贵族,当大革命真正到来时,却招致了飞来横祸。


  大众对贵族进行革命,至少应该有一个前提,即贵族与大众之间长期的不信任。这种互不信任是导致谣言起作用和暴力发生的心理前提。互不信任的存在主要的原因就是等级制。等级制的存在,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特权等级享有第三等级所不享有的特权。贵族享有荣誉、经济和财政方面的特权:佩剑、教堂专座、被处死时受斩刑而非绞刑,尤其是不承担人口税、养路徭役、留宿军队等义务。他们还有狩猎权,并独揽军队、教会、司法及行政部门的高官要爵。拥有领地的贵族还可以从农民身上征收封建捐税。


  平民大众并非是天然就接受这样的等级安排的。在大革命前夕,农民的生活日益艰难。税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什一税和领主征收的贡赋更令人不堪忍受。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到特殊时期,如灾难、饥荒、政治危机等时刻,人民大众更容易倾向于把自己的利益与特权阶层的利益对立起来,这也正是革命的固有之意。法国农民对小块土地有着特殊的偏爱,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的土地暴动开展地也非常积极。1790年3月15日法国重申贡赋必须购买,这使农村继续处于混乱状态。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日益严重的威胁促使贵族以更加强硬的态度进行抵抗,由此引起的贵族的反动和流血惨案使混乱局势进一步恶化,使阶级对抗更加严重。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张治中长女忆父亲:咬口生姜喝口醋
  • 老照片:1976年北京“文化大革命歌咏大会”
  • 文革中的中缅外交风波
  • 共产国际为何不愿大额援助中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