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者张巡是英雄还是罪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3)

时间:2012-12-11 10:18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王者觉仁 点击: 载入中...

贺兰进明不为所动。但是对南霁云的忠勇,他心里却非常欣赏,所以决定把他留在麾下。当天,贺兰进明大摆宴席,还特意安排了乐队奏乐,希望能以声色之娱留住南霁云。

可是在宴会上,南霁云却滴酒未沾,连筷子都没有动。他悲愤地对贺兰进明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已经断粮一个月了,我虽然很想单独享受眼前的美食,但无论如何难以下咽。大夫坐拥强兵,却眼睁睁看着睢阳失陷,没有半点扶危救难之心,这岂是忠义之士所为?”

紧接着,南霁云忽然拔出佩刀,猛然砍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在场众人,包括贺兰进明在内,无不大惊失色、悚然动容。他们听见南霁云说:“霁云既然不能完成主将交给的任务,就只能留下这根手指,以证明在下已经尽力。”

随后,南霁云连夜离开临淮,赶到了离睢阳不远的宁陵,会同这里的守将廉坦,率领城中仅有的3000步骑,火速东下增援睢阳。

张巡进驻睢阳时,曾交给部将廉坦3000人,命他留守宁陵。此刻睢阳危急,固守宁陵已经毫无意义,所以南霁云把这支部队拉出来救援睢阳。

八月初三夜,南霁云率3000援军回到睢阳,立刻杀入燕军重围,一路杀到睢阳城下。经过一番血战,南霁云虽率众突破了燕军军营,杀伤了大量敌兵,但自己也阵亡了2000人,只剩下1000人进入城中。

看着满身血污的南霁云和这1000人马,睢阳城中的将士们顿时绝望。

难道,这就是他们望眼欲穿的援兵?

是的,这就是他们的援兵,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将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和绝望,纷纷仰天恸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最后的时刻到了。

尹子奇知道睢阳守军的外援已经彻底断绝,立刻加紧了对睢阳的围攻。

面对这毫无希望的困境,将士们提议:放弃睢阳,撤往江淮一带。张巡和许远也不得不考虑弃城的可行性,但是他们讨论到最后,得出的共同结论仍然是—坚守。

他们认为,睢阳是江淮的门户,一旦弃守,叛军必定长驱直入,到时候帝国的财赋重镇将全部落入敌手。更何况,如今将士们都饿得走不动路了,未必能够突出重围。

可是,将士们没有吃的,如何坚守?城中的树皮早就扒光了,连茶叶和纸张也都吃完了,接下来还能吃什么?

张巡和许远的回答是:吃马。

很快,马也吃完了,将士们只能罗雀掘鼠。没过几天,麻雀和老鼠也都吃光了,将士们只好瞪着一双双饿得发绿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张巡。

张巡默默地看了看他们,忽然转身走下城楼。

片刻后,张巡回来了,肩上扛着一只沉甸甸的麻袋。将士们迫不及待地解开麻袋,冒着绿光的眼睛霎时变得通红。

因为他们看见—麻袋里装着一堆肉。

那是人肉。准确地说,那是一个女人的肉。

从那堆血肉模糊的残肢断臂中,个别细心的将士认出来了—那是张巡的女人,是他的爱妾!

将士们愕然了一瞬,惭悚了一瞬,也感动了一瞬。然而,短短的一瞬过后,他们就像一群饿狼一样扑向了那堆肉……

他们太饿了。

在饥饿面前,惊愕算什么?愧疚算什么?感动又算得了什么?

张巡的爱妾转眼就被分吃一空了。紧接着,许远也扛来了好几个大麻袋—里面装着被他杀死的几个家奴。

然而,几个人的肉是远远不够吃的。

接下来的日子,将士们开始捕杀城中的女人。不管她们藏身何处,最后都会被抓出来一一烹吃。女人吃光了,就吃男人中的老人和小孩……

睢阳就这样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从八月到十月,以张巡、许远为首的睢阳守军,就是以这种“同类相食”的残忍方式,维持着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据《新唐书》记载,睢阳守军在这最后的两个月里,吃掉的老弱妇孺多达三万人。

与此同时,燕军也一直没有停止攻城。到了十月初,睢阳的1000多名守军又陆续战死,最后只剩下400人。

准确地说,是剩下400个疾病缠身、气息奄奄的病号。他们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已经被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彻底耗尽了。

十月初九,当燕军像潮水一样涌上睢阳城头时,唐军将士再也无力举起手中的刀枪。

张巡绝望了。他向西遥拜,大声喊道:“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随后,燕军生擒了张巡、许远等人。尹子奇命人把张巡押到跟前,用他的独眼久久凝视着这个令人恐惧的对手,忽然咧嘴一笑,说:“听说您每次作战都会把牙齿咬碎,为什么?”

张巡仰天狂笑:“我志在生吞逆贼,只恨力不从心!”

尹子奇当即用刀撬开张巡的嘴,果然看见张巡的牙床上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尹子奇顿时肃然起敬。他有心留张巡一条命,然后招降他,可是左右却坚决反对。他们说:“张巡是一个把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不可能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如果留下他,必为后患。”

尹子奇思来想去,觉得此言不无道理,最后只好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名唐军将领全部斩首。许远被押赴洛阳,未久也不屈而死。

张巡终年49岁。

据说他死时,“颜色不乱,扬扬如常”,不愧是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汉子。

睢阳之战,历时10个月,前后大小400余战,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之众,抵挡了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初13万,后增兵数万),且斩杀敌将300、毙敌12万人,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寡敌众、以弱制强的经典战例。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史书对张巡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然而,张巡为了坚守睢阳而不得不吃人之事,却在他身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首先,肃宗朝廷在是否该追认他为功臣这件事上,产生了很大争议。贬张者认为“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张的人则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且吃人之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应该为他记一大功,并且树碑立传。

这场争议很快就有了结论—挺张的人赢了。“众议由是始息”,张巡当之无愧地成了大唐王朝的功臣。

可是,李唐朝廷对张巡的承认,并不能消除后世对他的指摘。

时至今日,“贬张派”和“挺张派”依然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认为,张巡为了保全自己的忠义,不惜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理想而拿别人献祭的做法,与法西斯无异。后者则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今天的人不应该以人权观念去苛责古人,因此在当时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张巡的做法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张巡呢?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张巡死守睢阳的战略意义。因为睢阳是江淮门户,而江淮是帝国的财赋重镇,一旦睢阳失守,燕军必定长驱直入,横扫江淮。到那时,像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这种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家伙,断然是非败即降。倘若如此,远在西北贫瘠之地的肃宗朝廷立刻会失去江淮地区的钱粮供给,届时非但没有实力收复两京,甚至连朝廷本身都会有瓦解之虞。因此,张巡在睢阳坚守10个月,并牢牢牵制燕朝十几万大军,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假如张巡早早败了、逃了,或是投降了、自尽了,那么整个战争的形势必会全然不同,李唐朝廷收复两京的日程也将被无限期推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