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善和《长江文艺》释读

时间:2011-12-28 21:00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邓安明 点击: 载入中...
 朝圣者的姿势与坚守——刘益善和《长江文艺》释读

    ■邓安明

    

 

    “你说我没有个性我就是没有个性,等到你们都办成了有个性的刊物,我这个所谓没有个性的刊物就是有个性了。”这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刘益善在接受龙源期刊网记者时所言。

    的确,为了文学而文学,是在追求“个性”;为了言说而言说,那是渴望“品质”。刘益善和《长江文艺》都不能列为其中。

    《长江文艺》创刊1949年,与祖国同岁;刘益善1973年从华中师大中文系毕业到《长江文艺》当编辑,一直干到38年没挪窝。我想对于大多数写作者和文学期刊而言,这恐怕是难以言及的。

    人文关怀是精神世界必备的一个元素。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渴望得到安全、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保障及认同,我也一样渴望得到,自己渴望得到,当然就得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于是,当这样的“基本情感”形诸于自己笔端时,就出现了《长江文艺》的独特风格和刘益善的色调。

    谁都有激情,文学杂志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都是异曲同工。作家刘益善是含蓄中和的,而内在却是激情尖锐的。我猜想,他之所以内敛了外在的表现,更大的可能是缘于积蓄爆发的能量,而把激情的爆发按捺下去,使其在理性的揉搓之下,变成了文字的长城,沉淀的精髓,蜿蜒成风光无限的巍峨与雄奇、诗意与浪漫。

    《长江文艺》60多年不变样,坚持走纯文学路线。秉承“长江不断流,文学旗不倒”的办刊理念,内心保守而和谐,追求思想性和可读性,反对脱离时代和矫揉造作,而且对那片能贡献出独有的精神硕果、人文奇观的文学热土产生出新的道路。近年,《长江文艺》与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打造了“完美文学奖”,挖掘出文学新秀,探索出文学新路子,推动了文学大繁荣,也为读者、作者、编者创造了更大的精神家园。

    当下,文学界提出了非虚构小说,刘益善写出了个人灵魂的真实,展示了道德的诚实。他曾与我交谈时说,“把不敢说出来的话坦诚相待,这是文人的基本素养!”他的长篇小说《染血的牛笛》,短篇小说集《母亲湖》,长篇纪实文学《万元户大世界》、《窑工虎将》《迷失的魂灵》《老汉口奇案》《白色毒魔》等作品的问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回忆或记录了身边人的苦乐悲喜,更甚者称之为遭遇。这些鲜活的事实,千真万确般的亲历,发生在有目共睹的岁月,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他创作的作品当属问心无愧,他的做人与做文都是非虚构的倡导者。

    有一段时间我读他的小说,我觉得他小说里具有一种苍劲的力量,是观照现实、揭发人性的文字。如果说海子的诗是“朦胧派”,那么刘益善的文章则是本色写作。关于创作,刘益善很多的见解新鲜而独特,构思巧妙而另类。至于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我不好多谈,只能称他为《长江文艺》筑起的“长城”,更可以说是文学的长征路,辛酸而厚重,雄伟而壮美。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至于刘益善和他执编的文学路径,还有待广大读者的检验和评介。总之,刘益善的文章是他真实的语言,更是他真实的素描。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该起底的不仅是荧屏“老神医”
  • 控烟不能只靠提高价格
  • 刘心武全新解构《金瓶梅》:在巨大误解面前有压力
  • 信息行业大佬称川菜“乱”传统经典正消失
  •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考古要管“保”和“用”
  •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考古要管“保”和“用”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