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华西都市报重磅推出“再造川菜王国”、做大世界美食品牌首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推出后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和餐饮业界掀起巨大反响。老师傅、大老板、美食家纷纷现身说法、各抒己见,为川菜重塑工匠精神、飘香寰宇内外问计献策。
千亿川菜产业缘何只留下麻辣印象?四川第一个十亿川菜企业究竟何时才能出现?二十年高速发展后如何突破瓶颈再创新高?带着这些热议话题,华西都市报决定联合社会各界及餐饮业界,共同倡议召开川菜产业发展论坛,邀您共同参与这场川菜“高考”.
川菜之“乱”
传统经典正在消失
据统计,目前大多数餐馆的平均寿命只有三至五年。而成都餐饮行业的“头把交椅”大蓉和自1999年创立以来,却已屹立十七年而不倒,甚至越发枝繁叶茂,连年上榜中国餐饮企业百强。作为大蓉和创始人、董事长的刘长明,则以首创的一套“融合川菜”套路与打法,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大佬。对于目前川菜的品质,刘长明首先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直指目前传统经典菜式的发扬继承不够,导致目前川菜整体品质感不足。
“过去川菜的经典菜式,其实内在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刘长明说,在经典菜式传承方面,甚至出现大酒楼不如小餐馆的现象。
无独有偶,为川菜传统经典继承发扬不足而忧心忡忡的,还有成都柴门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天福。师从中国烹饪大师卢朝华,自十五岁起涉足餐饮行业,陈天福至今已经在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五年。“近年来,传统川菜文化正在消失,我们需要去拯救这些传统经典。”陈天福说,尽管这些传统经典往往工序繁琐、调味复杂,但这是川菜做精做强所不可丢失的一笔财富。
成都柴门餐饮董事长陈天福。
“乱”中有序
融合创新去芜存菁
当然,乱中仍有序、有希望。在刘长明看来,这“序”的代表就是所谓的“新派川菜”.目前的新派川菜基本上是嫁接菜,即以川菜为根基、结合其他菜系的优点,比如集纳湘菜的本味、粤菜的精致、杭帮菜的清淡为一体,而这种融合的做法也是餐饮发展的潮流。
“比如过去的经典菜--开门红,其实就是湖南的剁椒鱼头改过来的。剁椒简单说就是没发酵的豆瓣、切碎的辣椒,我们全部用鲜辣椒做,采用小米辣、灯笼辣椒、二金条三种辣椒的复合味,并且用猪油炸进行调味,制作前腌制食材,通过川厨的烹饪手法进而演变成新的经典菜。”刘长明说。
“现在川菜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元到多元不断创新演变的历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认为传统的经典是不能丢的,但是发挥优势不能固守优势,传承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升级以适应现在的需求。”刘长明说,在他的办公室中挂着的“融合创新”四个字,就是他要走的川菜之路。
而在创新发展这条路上,陈天福提出的则是创二代川菜文化,即在保留川菜传统菜式的同时,对食材的组合搭配加以改进。例如就蒜泥白肉这道菜,陈天福一改过去葱白垫底的做法,而是将葱白单独盛放,由食客自行动手搭配。
成都收藏家袁泽忠收藏的上世纪60年代的《四川菜谱》。
产业现状
千亿产业无十亿级企业
尽管乱中有序前景光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乱是目前确实存在的问题,桎梏着川菜无法进一步突破。经过二十年的长足发展,现在四川的川菜馆已经从十几万家发展到了二十多万家,从几十个亿发展到了上千亿。但是与庞大的体量不相称的是,这其中却没有一家十亿量级的企业。刘长明说,去年他的大蓉和销售额4.3亿元,已经是成都市第一了。
要把体量做大,“走出去”是必经之路。刘长明对“走出去”从未动摇,但在这么多年“走出去”的历程中,橘生淮南的问题成为了最大阻碍。“我尝试了这么多年,现在的结论是:在外地开店,大本营不派厨师等于零。”刘长明说道,究其原因,还是“一个菜卖一辈子”的时代早已过去,川菜馆子要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最终做大做强离不开菜式不断融合创新,而这其实是对主厨的素质、创新能力的考验,是对川菜人才的要求。
陈天福则认为,川菜难以“走出去”的原因,还在于部分川菜菜式本身就并不适合海外市场的需求。在考察了多个海外市场后,陈天福认为国际主流饮食观念是“吃饱、吃好、不浪费”.“但是川菜重口味,配料多。比如水煮肉片就要使用大量配料,吃完了盆里还要剩不少配料。”陈天福说,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也应考虑在“走出去”前对菜式进行筛选。
6月29日,成都青华路,袁泽忠讲述《四川菜谱》的故事。
/观点
“解决人才问题,重塑工匠精神”
传承、创新,归根结底离不开“人”.“过去四川还有烹专,但是现在都升成本科变成旅游学院了,学生出来当管理人员多,真正当技术工人的很少。”刘长明说,这本质上还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很多人不愿意做一个有优秀的技术人才,因为吃苦这一关过不了。而基层能吃苦的人,没有机会学习。目前烹饪技工学校一年的学费和实习费加起来要两万多,到毕业三年的花费就要六七万,像偏远地区的农民工等能吃苦的人,基本没有可能接受这样的教育。
作为餐饮企业管理者的陈天福则表示,川菜产业人才在量上没有问题,但现在存在着年轻的从业者文化素质提升了、实际操作水平却下降了的问题。“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足够、文化素质高,这是好事。但川菜要真正走出去,就必须加强这些专业院校人才的实践经验。”陈天福说。
政府公办烹饪技工学校、降低学费……刘长明认为,这是解决川菜根本问题的措施。但他也坦言,这是一个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