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
每次晚宴结束后,何将军都要换上工作服,与工作人员们一道洗刷餐具;何将军回国手术后,特地嘱咐戴老在沈阳买了10多种菜籽,背到朝鲜开城,在联络处院里种菜,自给自足,尽量给朝方减轻负担。何将军对同志们关怀备至:因为妻子家庭成分问题,英语翻译胡传忠工作7年没能入党,经何将军耐心工作,终于使工作勤恳、业务过硬的胡传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家在沈阳的炊事员老董,因家里住房困难而分心,何将军便设法与地方政府联系,终于解决了老董家属的住房问题;一名翻译因没能晋职而沮丧,何将军回国治疗小肠疝气时,在病床上嘱咐妻子戴老,找军区有关部门,为这名翻译解决了晋职问题。
板门店谈判时,每天枯坐六七个小时,有时竟长达12个小时,且中间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厕所,对方便会认为是退场抗议。何将军身体不好,战争年代就患上了肠粘连、胃病,后来又得了小肠疝气、心脏病,兜里天天揣着各种急救药物。为了维护中国代表团形象,在谈判前一天晚上,何将军就开始禁水,以免谈判中途上厕所。在何将军朝鲜期间的日记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字样:心脏病又犯了、凌晨一时就寝、人很疲累等等。
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将军正在谈判时,突然心脏病发作,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坚持到谈判结束,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翌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何将军回国治疗,最后住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何将军回国前叮嘱同志们好好工作,不辱肩头使命;战友们希望何将军早日重返朝鲜,继续抗美援朝第二战场的谈判战斗。但谁料想,何将军这一去竟成永别。1973年9月12日,时年53岁的何将军,永远离开了亲人和战友们。
告慰英灵
1984年2月17日,民政部批准何渠若将军为“革命烈士”。鉴于何渠若将军曾奋战在抗美援朝前线,战后又亲历板门店谈判,呕心沥血,直到牺牲在外交谈判岗位上,沈阳军区和省民政部门决定,将何渠若将军骨灰移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何渠若将军在朝鲜战场战斗了8年,在板门店谈判了3年,且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诸位烈士中,级别最高,所以将何渠若将军安葬在了烈士陵园主碑后面第一排显要处,与吴国璋等3位将军并肩同眠。举行隆重移葬仪式时,沈阳军区原政委宋克达、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光中,为何渠若将军墓碑揭幕。
如今,这位“抗美援朝最后一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之中,受到人们的景仰。
铿锵遗孀
何渠若将军临终前有个愿望:把自己多年来的基层政治工作手稿结集出版。时年46岁的戴敏含泪答应了。从此,她开始艰难地整理何将军的战地日记,几乎跑遍全国寻找何将军的老首长、战友,补充、核实相关内容。一次,她到北京寻找何将军的一位战友时,由于该战友地址已变,带的钱仅够返程路费,她便到菜市场拣些烂茄子、西红柿,洗干净后充饥。从1973年到1996年,戴老奔波了23年,终于将《战时基层政治工作实录———何渠若文稿选编》出版了,了却了何将军遗愿,何将军得以告慰九泉。
1943年,当时只有16岁的戴敏,就参加了李先念任师长的新四军五师。建国后,戴敏转业担任了沈阳市人事局副局长。因戴敏曾在李先念中原突围时,部队被敌人打散,几个月后才找到刘邓部队,“文革”期间含冤坐牢整整4年,双乳被打坏,只好割去。
眼下,戴老生活得仍然清贫、简朴,家徒四壁。戴老双胞胎中的一个儿子,不幸壮年夭折,另一个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神志不健全;戴老的小儿子已经下岗,惟一的经济来源,便是戴老1000多元钱的退休金。支持戴老的精神支柱,就是战争年代的革命气节、铿锵豪气,再有就是何将军弥留之际全家人拍摄的“全家福”照片、何渠若将军的巨幅画像。
画像长两米、宽49厘米,是开追悼会时一位画家绘制的。何将军走后的30年中,这幅画像一直陪伴着戴老。她每天都要长久地凝望何将军的画像,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