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期我们讲了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对“点”的多种比喻,从中看到书圣对书法与自然关系的多样诠释。实际上,由于“点”是汉字中的基本单位,所以,历代书法家和理论家对“点”的比喻还有很多。最典型的要数“永字八法”,其中不叫“点”,而叫作“侧”,解释为“如鸟之翻然侧下”。
“如鸟之翻然侧下”,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像空中飞鸟,将身子由正而侧翻转,俯冲翱翔之状。对这一比喻的把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自然层面的,也就说单从“鸟之翻然侧下”这一自然状态而言,鸟在空中飞翔,前一个动作是展翅平动,相对是静态的、平稳的,而下一个动作则将身侧转,相对是动态的、倾斜的,其中包含着力量的植入和方向的改变,从而蕴育着一种“势”(图1)。另一方面是书法层面的,也就说从飞鸟翻身侧转向下的态势中如何体悟书法中“点”的书写。这就要求不得平卧毛笔直接来点,而是入笔时取右揭之势,然后轻蹲笔锋,趁机顿挫,借势出之。即是说,在“侧”这一称呼的规定下,一个“点”的完成要靠指、掌、腕三个部位的相互配合协作方可完成,笔锋在纸上的运行轨迹由正及侧,由聚到铺,其间要有粗细、转折、方圆等变化。
“侧”在《兰亭序》中也普遍存在。如“游”字中的“点”,虽然含蓄,但平稳中包含着“侧”的要素(图2)。“视”字中的“点”,入笔向右下蹲后折锋收起,方圆得益,刚柔并济,势险而风神外显(图3)。“之”字中的“点”,行笔路线更加清晰,利用重按反揭,棱角分明,是对“侧”的有力说明(图4)。
总之,“侧”主要是就取险势而言,因为作“点”,如果卧笔点出,则因无势而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的神格尽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