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点(二)

时间:2019-12-02 14:1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风格自然平和,委婉含蓄,遒美秀健,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王羲之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且有几篇关于书法的文章。例如,有一篇题为《笔势论十二章》的文章,相传就是他写的。其中有一个小章节叫作《说点章第四》,就是专门说“点”的。原文是:“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本期我们重点来分析“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这句话。“磊”是众多的石头,“磊磊”就是由众多石头堆垒而成的一种高大形象或厚重的视觉感受,“衢”是道路。这句话是王羲之对“点”的总体描述,通俗来讲,就是说每写一个点,都要像伫立在路中间的大石头一样。那么把“点”写的像一个个大石头一样干什么呢?就是要追求一种浑厚的视觉感受,甚至是一种高大巍峨的审美意象。
 
  同样是用石头来形容“点”,上期所讲的“高山坠石”侧重于“点”的力量感和速度感,而本期的“大石当衢”则是强调“点”厚重感和体量感,二者一动一静,又同具浑拙朴茂、峻厚霸悍的气象。
 
  如《兰亭序》中的“室”字宝盖头左边一点,虽然处于全字书写的行笔过程之中,但能够看出速度并不是很快(图1、图2、图3)。“阴”字最后一“点”是本字最后一笔,速度更慢(图4、图5、图6)。这种运笔速度迟缓的“点”,往往在纸上驻留时间较长,塑造出的“点”在多数情况下,虽然在表面上给人一种安静、浑厚的感觉,但内在又含有一种张力和外拓之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点”与“大石当衢”给人的审美意象是接近的。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之之观物取象连载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信息传播手断,影响极为深远,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聪明才智。从结绳记事到现代的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岩画和龟甲、牛骨上,这些文字最早以画的形式出现,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隶书、行草、楷书、宋体等的字体演变,载体和传播途径上从画、刻、铭、书写、印刷、到今天的数字化的变迁。由这些文字衍生的书法艺术,长盛不衰,今天,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却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仍然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广大。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自然、回到中国文字形成的源头“看图识字”,去探究中国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变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通过图文比对从文字的创造、形成、发展、演变作了专门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国文字的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将为我们传承、研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鑫报大西北网连载史忠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书法与自然》。请广大读者观注。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