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楷的字体

时间:2018-10-25 14:13来源:大西北网-中国书法初始化 作者:石空 点击: 载入中...
    隶变楷的字体
 
 
    例一:字形多为正方形,方整宽厚,偏旁与主体对称求平稳,笔法尚未脱隶意。尖峰起笔,尖峰出笔,横笔的两头呈开放型走势,不讲究藏头护尾。折转处多用使转,即用手指和腕的扭转带动笔锋的调锋,这种使转的笔法运用得相当熟练。不过,要注意,“月”字的折转已使用了按提的笔法。其余几十处折转均未采用提按的笔法。
 
 
    例二:笔意和字体略带隶味,却为之大变。
 
 
    隶书横画是S形的波浪状,而这里的横画均呈一线形。引笔速达、果敢率意,每一横画像箭一般射出去似的,虽也是尖锋入笔,但与上例不同的是,上例入笔用力较轻、出笔较重,而这里入笔用力重、出笔用力轻。使笔画形似一把横置的短剑,纯厚沉重,细细品读,余味无尽。
 
 
    隶书?楷书?似隶非隶,似楷非楷。字形变异可见一斑。虽然整体风格是隶的,但与隶书相去甚远。隶书笔法一波三折,在曲线进行中释放力量,每一笔都似乎用尽力气,抛、甩、(出去)似的,力量在瞬间爆发,从起笔到收笔一气呵成,势如坠石,如“何”字横画。“慰”、“念”的“心”部折钩一笔到底,没有曲折之意。
 
 
    隶书之美在于“曲”,线条曲、笔意曲、字体曲、心智曲,在“曲境”中表现出一种曲径通幽、阴柔和妙的意趣。而这片残页则是化曲为直,以直代曲,别有新意。最妙的是,直笔力量写出的是曲幽的意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汉、魏晋的汉简中,有很多类似的字体,如居延汉简、天水汉简、敦煌汉简等,被称为“汉简体”.这些汉简体共同的特征是笔画由曲变直,率性天真、挥洒自由。其实,这种隶变楷的字体是楷体的原型,它本来应成为有别于隶书和楷书的另一种字体,可是由于魏晋书法资源的缺失(类似汉简体消失一千多年,在近代才被发现)和唐代楷书的强势推广,而未能成为新的书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的一大遗憾。但是,另外一些碑刻则为我们提供了由隶变楷以及楷书形成的轨迹,如《爨宝子碑》、《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见221页)雕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5年),笔力浑雄、笔画实沉、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变化多端。是魏晋书体向正楷转变的里程碑,也开唐代楷书的先河。
 
 
    如果说魏晋残纸尚有“山林气”,那么,《张猛龙碑》则少了“山林气”,多了“庙堂气”.但从书体形成的因果关系看,它所具有鲜明的传承关系。如《张猛龙碑》的“大”、“可”、“岳”、“天”、“志”、“河”、“具”、“剪”、“安”的横画和《西齐军贴》的“齐”、“不”、“马”、“亡”的横画相比较,同是重笔起,轻笔出,力量由重变轻,左端为方笔,棱角分明,右端圆出,方起圆收。行笔时,端处凌空直下,笔成矗立状,顿笔后稍停铺毫运行,行至尾部,轻提慢出,尾端呈尖圆状,端尾用笔力量有轻有重,前重后轻,用力稳沉,全要以肘部带动手腕的平摆使力于笔端,足见其对力的把控能力。
 
 
    魏晋残纸中还有一种字体是具有纯粹楷书的字体,这类书体脱离了隶味,字体、笔法都和后来的楷书相差无二。它让我们看到了楷书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笔画粗细变化增多,装饰性增强,书者表现欲望大大加强,大量使用带有个性化的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书法主张,如“渊”三点水部、“超”的“走”部、“想”的“相”部等。露锋多起来了,棱角多呈锐角,笔端有了回锋,如“尽”、“更”、“意”、“何”的横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