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起源一种说法源自隶书,一种说法源自行书。在魏晋时期,五体书法已基本形成,楼兰残纸中有楷书、行书、草书等而少有篆书和隶书,但其笔意仍有隶书和篆书的味道,这就说明正处于中国书法新体和古体的变异时期。魏晋楷书过去很少见到,魏晋残纸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出自晋人之笔的楷书。大多是西晋写成,也有少量是东晋初期的。魏晋残纸中的楷书带有隶变向楷书的过渡痕迹,字形或长或短,笔画直顺,结构平整,横画的起笔较轻,收笔的时候重按,撇画齐头锐尾,捺画起笔弯下,折笔平出,笔画的转折处有明显的提按痕迹,并出现了钩挑。这些笔法现象表明楼兰残纸楷体已经经历了古体楷体向新体楷体的转换。提按的出现和运用以及钩笔的使用,说明楷体的基本笔法在魏晋后期已经形成。这类楷体主要是信件,比如“三月一日”超济白。有的是公文、书信,还有一种是练字的残纸,这些楷体已经和后来成熟的楷体近似。
楷体又称正体,被后世书者尊为书法之基础,凡练字者必从楷体练起。史书记载,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锺繇擅长铭石书,出名的确是行书和楷书。曹魏时期,锺繇的书法就已十分有名,东晋和隋代被列为临摹之帖,唐代官府将社会上流行的众书搜集加以甄别,以唐太宗的最后认定而确立收藏与否。锺繇的书迹在宋的《淳化阁帖》中有《宣示表》、《还示帖》、《张乐帖》、《白骑帖》《常患帖》等等,其中《宣示表》和《贺捷表》最为有名。将楼兰楷书和锺繇的楷书做一比较,楼兰残纸中的楷书和锺繇楷书这种笔画和结构相去甚远。《贺捷表》横画较长,竖画较短,字结构呈横形。而楼兰残纸的笔画,横画和竖画没有这个特点,字结构呈现多边形。按理,同时代的书法肯定打上时代的印记,笔法上相似性和传承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之间看不到必然的关系和联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楼兰《繇顿首残纸》这五个字显然是临写锺繇的帖子,可是此处的笔法和流行的锺繇书体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临帖者水平有限,另一种是临摹的真帖已经失传。我倾向于书帖失传,因为在魏晋时期正是楷书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笔法、章法上肯定要带有前代的影子。但是,现在流行的《宣示表》和《贺捷表》完全没有初期的影子,而是非常成熟的笔法和章法。联系魏晋残纸中的楷书,再看这些笔法,大体可以断定它们是后人后世的临摹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锺繇楷书作为中国书法楷书的领跑者,肯定是一次书法上的革新,被后人王羲之等名家奉为样本临摹。但是,真迹失传使我们看不到原来的样子。换言之,现在的锺繇书法帖本有可能在误导楷书的形成、发展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