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贝希文化的狂欢盛宴(图)(3)

时间:2013-05-05 08:10来源:天山网 作者:秩名 点击: 载入中...

 
  三、吐鲁番大地最早的乐园
 
  早在3300年前,姑师人(后改称车师)是雄踞吐鲁番大地的主人,他们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并拥有自己的都城,他们以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王国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地跨天山南北,影响远及西域内外,为开发吐鲁番绿洲和丰富与创造苏贝希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人类文明史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钻木取火器

 

 

弓、箭

 

 

镶绿松石金饰件

 

 

金耳环

 

 

珠饰

 

  根据汉古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叫做“燧人氏”的对中华民族的不朽贡献,就是他发明了钻木取火,神奇地改变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在吐鲁 番出土的木器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的钻木取火用具,遍布阿拉沟、鱼儿沟发掘的每一座墓中。这类标本大多作长条形,长10~20厘米,宽2~3厘米,厚2厘米上下,其上,都保留着不少取过火的钻孔,孔径1厘米左右,孔内多是经过
 
  烧灼的焦黑色,有力地证明了反映华夏民族起源的“燧人氏”的传说,也展示了车师人是中国大地最早的“钻木取火”的先行者。
 
  在火焰山腹地的苏贝希,发现了多处车师人墓地,墓穴中的男人,多为英勇善战的勇士,他们身材魁伟,体魄健壮,头戴毡盔,腰系皮质箭箙,在保存完好的箭箙中,盛装着多支利箭,箭头因功能不同分为铁、角、木三种;腰带上佩有锋利的小铁刀和随身带的磨刀石,他们个个都是以马代步的骑士,而且骑术高明。有马鞍没有马镫,仍然驰骋在天山腹地和苏贝希内外。车师女性,不但容貌秀美,而且相当注意形体修饰,她们头戴发套,插配木笄,贴身长布衣,平整、柔软,外套皮大衣,细长的袖,两手并不插入其中,而是作为增加形体美的装饰。在交河域沟北、沟西的车师王族陵寝中,发现了不少随葬的鸟兽纹黄金颈饰、衣饰、宝石、胸针和金质兽纹足腕饰片,充分展示车师贵族女性的审美情趣。
 
  在苏贝希墓地中出土了一具男尸,胸肌部有着明显的刀口,为了拯救生命,曾经用线进行缝合,但创口未愈合就离开了人间,在一个女尸怀中,发现了已经产出的四个婴儿,最后,多产的母亲还是和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一道告别了人间。
 
  这一时期,纺织技术已经大行其道。毛纺织物,是车师人主要的服装材料,也是每个车师家庭中主妇们必须完成的重要手工制品。捻纺毛线的木质纺轮伴随她们一生,甚至被她们带进了坟墓,以便能为丈夫孩子纺线制衣。别看她们使用的纺轮十分简单,但捻纺出来的毛线却相当细匀,手织的毛布织面平整,不仅有平纹、斜纹、而且还采用了“通经断纬”的技法,在单色毛织物上织入红、棕、黄等彩色毛纱,造型美观大方的条纹、三角纹,真是技艺非凡,巧夺天工。服装越来越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主要贸易产品。阿拉沟出土的大量毛纺织物,放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面前,曾使他们大吃一惊,想不到距今2200年前的毛纺织物标本,不仅是研究车师人毛纺织技术的珍贵标本,而且是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苏贝希遗址发现一间制陶的手工作坊,证明车师人的制陶业可能已达到专业化程度。陶器是吐鲁番先民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这些陶器,大多保存完整,它们造型特殊别致,彩绘个性鲜明,陶质为夹砂红陶,烧制火候适中。器形以单耳器为主,少量无耳器,多为圆底器,其次平底器,个别为寰足器。这些陶器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皿,器类有釜、罐、杯、壶、豆、盘、钵、碗、三足盘和双联罐等。陶器上有吐鲁番特有的三角形、漩纹、垂幛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部分陶器造型极具特色,如鄯善洋海二号墓出土的两件带柄陶器,柄端塑成动物头形,一件为野羊头像,另一件塑成公绵羊头像,形象生动逼真。
 
  在苏贝希墓葬中还出土了12件形体十分特殊的陶杯,双耳直壁杯、斜腰耳杯、口沿立耳杯、这一类陶器是苏贝希文化标志性的产品,为其它考古文化所未见。

 

 

木桶

 

  木器也广泛使用于车师人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其出土数量比陶器多,反映了木材在青铜时代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木器的制作方法,一般用圆木截成坯料,再经过砍、削、挖、刮、刻、弯曲、拉直、打磨,修整制成需要的器形。车师人常在木器上雕刻各种动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画面和寄托自己的艺术情思。如洋海墓地出土的双耳木桶,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立耳,耳上穿孔,通体饰彩,上下口饰连续三角纹,中间两排动物,雕刻出轮廓后涂黑彩,上面一排两匹狼一只野山羊,下面一排三只野山羊,又如洋海墓地出土的椭圆形木桶,有对应的两个彩绳小孔。上下沿饰三角纹,红、黄、黑色彩,寓意为两只狼为抢夺两只野山羊而拼死搏斗,画面生动逼真,狼和羊栩栩如生,其他如洋海墓出土的刺猬形木盒和木橖,无不为难得的雕刻艺术佳作和考古文化精品。在木盆底部雕刻的动物形象,还有马、虎、狗、梅花鹿、骆驼、野猪、飞鸟等。从木器造型的复杂程度和雕刻图案丰富多彩来看,当时的木器加工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能已拥有了特色镟木工艺。
 
  马鞍是精于狩猎的车师人最先拥有的马具,苏贝希一号墓地出土的一件马鞍,富含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它是用厚皮垫缝合而成,整个鞍面上用皮条缝出成排的扣花,鞍桥两端各缀四副8件磨光成桃形和S形带孔骨扣,上面有细皮带穿出,马鞍腰间仅有一根皮带固定鞍身,中部有一细皮带系于马的前胸,两鞍片宽中间缝一皮扣,用于连接后酋,鞍下有毡鞯,用白色薄毡裁成。鞍上无镫,也未见代替了镫的皮带圈,让人惊讶的是苏贝希的马鞍与苏联阿尔泰马泽雷克墓地出土的马鞍形状、结构完全一致,甚至连皮鞍填以鹿毛这一细节也一样。车师人虽然深居山间地,绿洲小村,但隔不断他们与广大外部世界的交流与联系,他们称得上是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乌鲁木齐至吐鲁番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偏僻山间谷地的车师人墓葬中都多次发现相当数量的海贝,这些东至南海东海,印度洋、波斯湾才能找到的海贝,成了车师人十分宝贵的珍爱之物,当作了追求时尚的衣饰和颈饰,它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说明小小的苏贝希山村并不封闭,它路通天下,车师人并不保守,他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与海外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与海贝一起,在车师墓葬中,还有一种铜镜,铜镜直径10厘米,下方往往有手持把手,让人奇怪的是这种铜镜的造型,居然与希腊铜镜造型有相通之处,这不能不令人想到,驰马天山的车师人,他们的外联范围已经达到了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再联系到费尔干纳盆地乌孜别克斯坦带有希腊风格的铜罐,可能也是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上的文化遗存。在好几座车师古墓中还发现漆盘和平纹凤纹刺绣,漆器木胎,亮黑的漆底上刷上白色、朱红色,描绘出层层云气,象征着祖国万重河山紫气东来,白色绢地上,用墨绿,紫红色丝绒,绣出花香鸟语,显示出中原大地春满人间。
 
  吐鲁番盆地地处亚欧大陆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车师人,就在为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道路开拓上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以上图片来源:(选自《(吐鲁番文物精粹)》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