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保存40余种古人游戏 最早记录"骑竹马"

时间:2013-03-22 08:11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胡同庆 点击: 载入中...











图1,晚唐第9窟东壁南侧,供养人行列中的骑竹马图。



图2,晚唐第9窟东壁南侧骑竹马图(特写,李其琼临摹)。


  图3,明代九子墨:童戏图。

  图4,宋代陶枕:儿童骑竹马。
 


  中国古人如何游戏和娱乐,敦煌石窟中有生动的记载,敦煌研究院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敦煌壁画、文献中保存的古代游戏多达40余种。最早反映古代儿童生活情景的图画骑竹马。


  解图 唐代流行骑竹马


  在敦煌晚唐第9窟的东壁门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一千多年前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画面。


  画面内容绘的是晚唐时期一群贵族供养人礼佛的情景,但在供养人行列中,一位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了一个身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童子抬头向上,调皮地仰望妇人(图1、图2)。一群严肃的礼佛贵族妇女行列中,一个可爱的孩子骑着竹马在里面窜来窜去,很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竹马游戏在唐代极为普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云:“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仅此几句话,男女儿童在一块儿活泼嬉戏的情景,已描绘得宛若目前。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中也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又云:“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敦煌遗书中也有骑竹马的文字记载,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挑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猧儿。”


  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后汉书·郭伋传》记载:郭伋在并州为官时政绩很好,与民众素结恩德,后来“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汉书》第四册“传三”,中华书局,第1093页)。晋张华《博物志》中也记载道:“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说明民间骑竹马游戏的历史十分久远。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虽然代指儿时的友情,但也表示骑竹马是当时儿童们的游戏。


  渊源 竹马游戏寓富贵


  据说,骑竹马预示小孩长大后走富贵路,所以大人总是动员小孩去骑竹马。


  竹马简单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无不可,跨于裆下,手持刀、枪、剑、棒之类,威风凛凛,颇有将军气概,广为男孩子所喜爱。民间还有骑竹马预示将来走上富贵路之说。古人也常以骑竹马作为童年的象征,如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今天,不少老人回忆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大多会感慨:“记得小时骑竹马,不觉已是白头翁。”


  宋、金、元历代也时时见到骑竹马的内容。如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诗:“竹马弄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金·元好问《寄女严》诗:“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如此等等。从唐宋时代起,竹马游戏已有所发展。其一是儿童竹马的渐趋复杂化。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马继续流行之外,又出现另一些比较复杂的竹马。竹马已不是简单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纸等扎为马头形。如宋代的白地黑色婴戏陶枕,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儿童竹马游戏的形象,图中的小顽童,右手高扬马鞭,左手拉住马头缰绳,胯下之“马”,拖着带竹叶的长长尾巴,马头则形象逼真(图3)。由此,我们想到唐人李贺《唐儿歌》诗中的句子:“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这种“摇绿尾”的竹马与图中所绘颇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玩游戏的欢乐景象。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敦煌壁画中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
  • 敦煌壁画欣赏(一)
  •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 张大千临摹时曾破坏敦煌壁画?
  • 敦煌壁画:从具装铠到火药武器 古人打仗装备有点嗨
  •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