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绘有童戏图,其中一个孩子骑的竹马,与上述宋代瓷枕所绘之图又不同,除去一个逼真的马头之外,后面又牵拉一横竿,竿头各有一轮,形似小车,儿童高扬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儿童手举荷叶以代帷盖。前面又有一儿童肩扛小旗,并与另一儿童各击一锣、一鼓,热热闹闹,喜不自胜(图4)。
演变 竹马消失变回忆
从汉唐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骑竹马的游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有关竹马游戏的文字早已见于汉代,而敦煌壁画中的这幅儿童骑竹马图,却是目前所见生活情景的图画,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真正在儿童中流传的简单易行的“竹马”形象。确切地说,将一根简单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马游戏,在20世纪60年代的城乡少年儿童中间仍在流行。而宋代瓷枕和明代九子墨中所描绘的逼真马头,一般在民间社火活动或戏剧表演中才能见到。所以敦煌壁画中的儿童骑竹马图,不仅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儿童骑竹马图,同时图中所反映的竹马游戏内容既是历史延续最长,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现在,要想看到儿童挥舞竹竿玩竹马游戏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城市里。儿童游戏往往是对成人世界的某种仿效,在交通工具发生变化,代步工具从车、马、轿演变为汽车、火车、飞机时,孩子们不再玩竹马游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况,马已从都市生活中退出了,除了可以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要么只可在公园中一睹马的形态——但那马往往是被驯服了、用来出租供游人游戏乘骑的,几乎完全丧失了马那豪迈英武的气度了。而且,连竹马也已经不大觅得到了。可能孩子们压根就不知道竹马为何物,竹马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的记忆。
竹马游戏的消失,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从汉唐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骑竹马的游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从中我们是否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生活的不少成分也没什么很大的变化。而近二三十年来,社会状态似乎已和历史上有了很大不同,竹马只是其中的一斑。
本文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
游戏图览
斗鸡
敦煌壁画中保存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斗鸡图,这幅图位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画面上两只雄鸡竖毛振翼,悍目发光,引颈昂首,尖嘴利爪,正相对作伺机进攻状站立于屋顶,神态乃至力量感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
步打球
敦煌有以步行方式持杖击球的游戏,称“步打球”。如榆林窟五代第15窟南壁中,绘一儿童伏跪在莲花座上,左手持一圆球,右手挥举一偃月形的球杖。
步打球,又称“步打”,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球类运动,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步打球是从马球活动发展演变而来的,除了不骑马之外,跟马球运动大体相似。
相扑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西披《佛传》故事画中绘有相扑活动的画面,查阅相关佛经资料,发现该故事画所依据的是《修行本起经》,为后汉(东汉)西域三藏竺大力与康孟详共译,翻译该经的时间为建安二年(197年)。画面中梳双丫髻、穿犊鼻裤的难陀正将全身赤裸的调达扑翻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