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字碗
西夏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西夏境内得到普遍使用的西夏文字反映了党项族怎样的文化特色?
史金波:语言是逐渐形成的,而文字不同。文字可以通过漫长的时间创造出来,也可以短时间内创制、推行使用。西夏文是根据汉文创造的,属借源文字,我相信历史记载,西夏文的创制者野利仁荣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思。西夏文属表意文字,创造者应该有很高的汉语、汉字方面的修为。
另外,西夏文在形态上与汉字不一样,表现了党项族标新立异的需求。
一种民族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西夏在其文化发展中借助了当时的先进文化。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得比较多,我们推测,在西夏与中原王朝的往来中,党项、西夏上层的子女们可能要学习汉文,李继迁、李德明、元昊等人都可能懂汉语,他们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同时,党项族要表现其民族的自尊、自豪的意愿也很强烈,所以西夏字没有一个字和汉字一样,但是他们又难以跳出汉文化的圈子。
A 西夏文:标新立异 运用广泛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夏文在西夏境内能够得到广泛使用,除了其统治者大力推动的原因外,是否还有深层的语言学原因?
史金波:西夏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同系属,基本是一字一词,在词的形态变化等方面不丰富。因此,类似汉字的这种表意文字基本能解决记录西夏语的问题。野利仁荣未必了解当时各语言的系属关系,但他借用汉字创制的西夏文确实能够顺畅地表达其语言,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和长时间的流传。
与西夏文几乎同时出现的契丹文就没有那么幸运。契丹人也借用了方块字创制契丹大字,因为契丹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语言与文字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所以后来契丹人又创造了小字,但是也没有广泛推行开来。
西夏文的情况就不同了,从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武威、敦煌、银川等处发现的文献可以推知,这种文字在当时的西夏境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直到基层都在使用,而且越用越熟练。西夏文的草体出现一般是在基层。可以推测,在西夏境内懂这种文字的人不一定很多,但是确实存在,就像我国解放前村镇中有识字的先生。
B 西夏文研究:费力气,也要灵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海宝韵》是西夏文的一部重要韵书。您与黄振华、白滨出版的《文海研究》,被认为是今人研究西夏文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该书的研究,当时是怎样进行的?
史金波:上世纪70年代,我们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民族所图书馆分别看到了苏联专家们出版的《文海》上下册,书中有西夏文刻本《文海》全部影印件。此书是对西夏文形、音、义解释最全面、详细的一部辞书。我决心通过翻译此书,弄清楚西夏文的字形、字音、字义。为此我想把出现在不同条目的同一个西夏字,无论大字词头小字释文中的文字,都汇在一起,互相比对、校勘,最后得出准确的形、音、义。
我先把《文海》的3000多词条依次抄在8开纸上,每张纸抄10条,同时进行初步翻译,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才译完。然后是复制。当时没有复印机,好在上海发明了一种机器,用电光打蜡纸,把抄写、翻译好的纸放进去后,用电火花把文字打到蜡纸上。我写的条目达几百张,每张用15分钟打印。
这台机器产生的电火花有臭味,无论天气冷热,都要开着窗户,在里面还是被呛得头昏眼花。为节约时间,中午吃饭前放上一张,吃饭回来就打好了。这样,最多时每天能打20多张,前后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
蜡纸打出来后,再拿去印刷。一般是每张纸印30张,因为一条中作为词目的大字和解释字形、字义、字音的小字加在一起一般不超过30个西夏字。再将每张纸上的10个词条分别裁开为小长条。根据每一词条的字数选用相应数量的小长条。比如,一词条有15个字,便选用15个相同的小长条,然后在各小长条上选不同的字,用朱笔在上面画上圈。最后将小纸条依被画圈字的部首和笔画分门别类地编排。这样就把每个西夏字出现在《文海》中的所有词条都集中在一起了,为核对其字形、字义打下了基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