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品公开 “血沃淞沪”再现悲壮历史

时间:2015-08-14 08:01来源:大西北网-文汇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室外展区


    “汇聚”--“历史涟漪”--“淞沪战歌”和“抗战遗迹”浮雕墙--雕塑“结-1937”--“历史之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雕塑“淞沪军民抵抗日军”--警世钟--文化艺术墙


    ■室内展馆


    “淞沪魂”长卷石刻墙--序厅--“血沃淞沪”--影视厅--登塔--临展区--服务区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新馆开放后,将举行“八一三”淞沪会战“血沃淞沪”主题展。主题展共分七部分,以文物、图片为主,新增实物、照片千余件(幅),包括抗战时期往来的电文、手令、战役总结等文书,战前敌我双方的军事地图、官兵家书、嘉奖令、电影胶片,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公开。


    同时,邀请着名画家、雕塑家魏景山、夏葆元、邱瑞敏、章永浩等精心创作了14件抗战题材艺术作品,辅以声、光、电互动手段以及新媒体导览系统,全方位还原“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历史风貌。


    【第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上海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签名轴


    1947年1月28日,上海各界约3000人在陈铭枢等人的发起下,于八仙桥青年会(现西藏南路123号)举行了“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李济琛、黄炎培、陈铭枢、沈钧儒、邓初民、马叙伦、马寅初、罗隆基等为主席团。李济琛致开会词后,19路军领袖陈铭枢作演说。在说到“19路军是死了,但这颗种子还留在人间”时,不禁热泪夺眶而出。


    此签名轴系“上海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中所使用。上面有许广平、董必武、史良、沈钧儒、翦伯赞、陈铭枢、章伯钧、周建人、马寅初等数百名各界人士签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第二部分】“八一三”淞沪会战


    ■四行孤军留沪同志总会纪念章10月26日至31日,中国军队第72军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一个加强营,奉命坚守三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四行仓库,执行阻击牵制日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纪念章是当时谢晋元所部退入孤军营后,为避免营外人冒充孤军的名号招摇撞骗,召集连以上官佐商议决定制作的证章,用以佩戴在孤军营全体官兵胸前加以区别。此证章蓝底红字,中间绘有一朵梅花图案,寓意孤军士兵在敌人面前忠贞不屈之意。


    【第三部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近150家民营工厂内迁


    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上海和全国各界民众、爱国党派、团体以极大的热忱和献身精神投身于淞沪会战。


    “八一三”淞沪会战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工厂的内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助于掩护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日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转移,对全国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从1937年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至11月中旬上海沦陷,上海共迁出的民营工厂近150家,工人2500余人,机器物资1.46余万吨。


    【第四部分】日军在上海的暴行


    ■南站受轰炸大量平民伤亡“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对无辜的平民和战俘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仅宝山县被日军杀害的就有万余人之多。


    8月28日下午,日军派出12架飞机于南站一带,投掷了至少8枚炸弹。当时南站附近是人口稠密地区,完全没有中国军队驻防,日军的轰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第五部分】正义的声援


    ■各国记者的报道


    “八一三”淞沪会战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也得到了全世界主持正义的各国政府、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海外华侨的鼎力援助。


    中国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国的新闻工作者纷纷来华,报道中国抗战实况。


    【第六部分】历史的审判


    ■英烈留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艰苦抗战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将昔日横行中国的日本战犯逮捕并予以审判、惩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淞沪会战相关的抗日英烈,其中15名是牺牲在淞沪战场上的烈士,包括姚子青、滕久寿等。27名是参加过淞沪会战,在其他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包括高志航、茅丽瑛等。


    【第七部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战胜利壶


    此壶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景德镇制作的一批特型瓷壶之一,曾被着名画家、教育家吕凤子收藏。该壶细瓷白底,盖钮为拳头造型,壶身题有“凤子先生清玩”“戊子之夏”“渴时甘露”等字样。


    1878年8月15日 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邮政通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有组织的邮驿通信。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邮政技术传入中国。侵略者控制下的中国海关先是兼营邮务,继而于1878年开办了海关所属的邮政局,随即公开营业并发行邮票。我国第一套邮票“蟠龙”图邮票,就是1878年8月15日发行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为发行第一套邮票,设计了多种图案,如“万年有象”、“六和宝塔”、“飞龙图”、“龙凤戏珠”、“双龙争珠”等。结果“云龙”图案被选中。这套邮票被人们称为“大龙”邮票。“大龙”这个名称,是与1885年发行的主图相仿的第二套邮票相比较而得出的。第一套面积较大,所以称“大龙”,第二套面积较小,所以称“小龙”.大龙邮票曾分三期印刷,因为纸的质量和边幅有所不同,所以又分别称为“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厚纸大龙”.


    大龙邮票为普通邮票,全套共3枚,图案相同。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龙的正前方是一颗夜明珠。邮票上边框内为英文“中国”字样(CHINA),下边框内为几分银的英译文字。上角是“大清”字样,下角为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面值。右边框印有“邮政局”,左边框为“ 分银”字样。邮票面值用海关纹银表示,绿色为一分银,红色为三分银,黄色为五分银,三种齿孔几乎都是十二度半。大龙邮票的印数估计有200多万枚。历经沧桑之后,存世稀少,身价倍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每套邮票最高售价已达数千元。


    “大龙”作为中国的第一枚邮票,在中国邮政史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诞生被国内外有关人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1988年为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我国邮电部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小型张,全国各地还举办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平北抗战纪念馆可用手机听讲解 并能分享到朋友圈
  • 石市档案馆欲收藏一侵华日军文件:希望藏者能捐赠
  • 1932年版《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现身江西
  • 淞沪抗战留安置灾民遗迹 宝山4纪念村存3座石牌坊
  • 冒牌抗战纪念币网上热销 官方:尚未制作出售过
  • 山西现1936年《淞沪抗战日记》 文章处处为国而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