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介绍铜牌大面积消失。工作人员解释称,铜牌摆放时间久远,加上暴雨频繁冲刷造成固定铜牌的胶松动,致使铜牌脱落。但这引起了不少网友质疑遗址管理出现了问题:"连个介绍铜牌都保管不好,这几百年的文物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保护呢?"
其实不止是南京明故宫遗址,日前,沈阳故宫、明秦王陵园、民族英雄刘永福墓地、李小龙祖居、粤剧艺人行会"八和会馆"等各级文保单位都被曝出保护危机。再往回看,文保单位张謇墓园设烧烤区、扬州市文保文公祠成危房、彭如干故居屋内养猪等文保单位破坏事件层出不穷,文保单位生存现状令人揪心,文保单位的保护不善的问题亟待解决。
沈阳故宫周围现菜地 占地近千平方米
6月25日,有媒体曝出,发现距离沈阳故宫围墙仅2米远,有一片占地近千平方米的菜地,种着番茄、萝卜、南瓜、黄瓜等。附近居民称,菜地是近两三年才出现的,并反映菜地太影响环境,有时施用农家肥,发出难闻的臭味。菜地所属帅府社区彭书记则介绍,菜地所占的土地是属于政府的,近年社区和绿化部门一直在清理,但仍有居民在此种菜。
帅府社区每年都联合绿化部门清理,五月末还清理过一次,但还是有居民在此种菜。皇城勤务区中队联合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一直在对小区种菜的居民做思想工作。7月1日,执法人员清理了一部分菜地,将进一步清理菜地,并与绿化部门沟通,加强对此地的管理,防止再次发生居民私自开荒种菜的情况。
西安明秦王陵园神道成菜地
而位于西安长安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陵园,近年来因缺乏监管和保护,陵园重点保护区内的部分秦王墓前神道周围被当地村民开垦成菜地,种上大葱、黄瓜和辣椒等农作物,昔日皇家陵园变成了菜园。
明秦王陵园为明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埋葬着明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位秦王,其墓葬前神道两旁至今保存有精美的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石狮等大型石雕18件。
长安区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队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们正在给相关部门汇报"菜园子"的事情。由于宣王墓神道土地属于集体土地,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限,他们只能对文物本身及其周边限定范围内的杂物进行清除。提起保护难度,该负责人说,"这个十分复杂。"
刘永福墓被盗 墓碑区域基本坍塌
6月18日上午,养护工人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英雄刘永福墓地出现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盗洞,墓碑区域基本坍塌,立即报告了钦州市文物部门。钦州市文物部门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向广西自治区文物局报告,并派员现场处置。国家文物局在19日接报后高度重视,在其官网发布通知,要求广西自治区文物局派员赴现场调查处理,尽快破案,评估损失,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
刘永福系著名的黑旗军领袖,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援越抗法,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曾赴台湾抗日。墓地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沙寮村委老虎头村一座山岭上,平时仅有一名绿化养护工人不定期看护。
李小龙祖居杂草丛生 邻居买硫磺帮助驱蛇
位于广州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李小龙祖居2007年之前曾有人住过,之后由于无人照看,祖居屋顶出现损坏,一些大树无人修剪也长得很大,杂草丛生,成为长蛇的"安乐窝".为了防止蛇出没,邻居买了5斤硫磺,在阳台、窗口等与李小龙祖居交界的地方撒上了硫磺。
李小龙祖居被纳入文保单位,却一直未见维护。荔湾区文广新局表示,老屋属私人物业,业主移居海外多年,房屋无人居住,门窗锁闭,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要修缮维护,需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的有关规定,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由业权人向荔湾区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批复后进行修缮。该局将争取与业权人取得联系,做好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
八和会馆蚁蛀渗水 摇摇欲坠
广州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行会,建于1889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战机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今年进入雨季后,八和会馆不但墙壁渗水,二楼办公室屋顶的9根横梁已经被白蚁蛀蚀,看似结实的梁木如今大部分已经中空。
八和会馆四年前开始遭到白蚁侵蚀,当时屋顶横梁破损,东墙渗水。尽管后来大修了一次,但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依旧病根难除。去年,再次出现屋顶被蛀、墙壁渗水的情况。八和会馆请白蚁防治公司前来消杀,但被白蚁蛀空的地方非常多,如果不及时修缮,老屋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八和会馆属于私房,修缮应由业主负责,但他们无法承担高昂的修缮费用。八和会馆常年对外开放,团体来租场演出,每次只收取几十块钱的水电费,负责管理八和会馆的主席团没什么钱。作为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文物保护条例,八和会馆可获得修缮补助。目前荔湾区文广新局已经介入,6月23日,该局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查,其表示,希望八和会馆尽快聘请施工队对破损部分制定施工方案以及预算上报荔湾区文广新局,该局会积极协助修缮。
专家:重视文保执法 列入官员考核并建问责机制
南京明故宫铜牌大面积消失折射出文保单位保护待加强的问题。文保单位除了要面临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拆迁、违建、盗墓等人为破坏,还必须应对时间流逝带来的年久失修,挑战颇多,保护不易。文保单位的保护需要自身及相关管理部门、志愿者及群众的齐心协力,需要全民文保意识的加强,也需要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执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表示,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但许多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依然遭到破坏或未得到有力保护,大量珍贵非遗面临消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地方官员不了解相关的法律。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执行实效列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并建立对政府部门违反这两部法的问责机制。
"很多政府管理者,特别是主管全面工作的主要领导,脑袋里根本没有这两部法。不知道哪些是遗产,哪些不可移动、不可改变、不可买卖,破坏了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冯骥才说,"甚至把这两部法撇在一旁,全凭自己的意志和权力行事,这显然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背道而驰。"
冯骥才称,政府管理者懂法知法、依法理政对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他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和执行"文物法"和"非遗法",国家也应将这两部法的执行实效列入政府官员的年度考核,同时建立对政府违法的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