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珊瑚化石,上可知宇宙洪荒,下可察地理变迁,远可探岁月更替,近可卜环保态势--这还真不是卜算问卦的噱头,而是化石上“古生物钟”实实在在的记录。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即日起举行该馆将举行“神奇的古生物钟”特展,向公众揭示珊瑚、河蚌、海螺等化石上记录地球演化的奥秘。
化石螺纹是大自然的钟表刻度
要了解什么是“古生物钟”,还得从咱们最熟悉的生物钟谈起。一年四季,一日四时,无论是动物的作息摄食,还是植物的开花结果,它们总是那么循序有律,定时定点,就好像它们自带计时钟表一样。“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同样拥有类似的‘计时’功能。”古生物馆馆长冯伟民介绍,在很多门类的化石的表壁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被科学家们当作地质时期的“计时器”,称为“古生物钟”.
三亿多年前地球曾一年400天
1963年,美国学者韦尔斯发表论文,他在古代和现今珊瑚上发现“日生长纹”,这种纹路被称为“日轮”.韦尔斯借助显微镜发现现代珊瑚“日轮”每年恰为365左右,而在距今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约为400;距今约三亿年的石炭纪,约为390.即年代越老,每年天数越多,而每天时数减少。“一年的天数越来越少,也证明了地球自转速度正在越来越慢,这也和天文学界的观点一致。”冯伟民告诉记者。199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瑞骥在天津蓟县雾迷山组发现一种“藻席叠层石”,发现了叠层石中可以指示日、月、季节的三级周期。并首次推算出,12亿年前地球每个月的天数是40-49天,比现在每个月多出了10-20天。
化石记录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
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因为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月球离地球渐行渐远,而且每年以3.8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预计10亿年后地面上看月球就是个很小的圆面,小到无法遮住太阳,也不再会有日食出现。 这个月亮和地球分手的过程,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叠层石化石是海藻和有机物共同形成的一种化石。一天两次的涨潮而在叠层石上留下了痕迹,时间长了,就留下了一层层漂亮的纹理。专家们研究纹理的变化,从中可以推算出地球的潮汐变化,进而计算出月球对地球潮汐的时间和力度,推断出远古时期月球离地球比现在要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