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0年前创作的五幕历史话剧《苦海沉浮》重见天日,它被誉为“扬州的《天平之甍》”,是描写鉴真东渡的文学剧本。而剧本作者就是我市已故著名戏曲家韦人。
《苦海沉浮》 曾被誉为“扬州的《天平之甍》”
“用你们的德行和智慧的火把,点亮我心中的明灯吧!这将是什么狂风巨浪也熄灭不了的!”这句话成了韦人的墓志铭,也是他在《苦海沉浮》中鉴真大和尚东渡时说的最富激情的一句台词。
韦人之子、学者韦明铧告诉记者,这是父亲60岁时所创作的,他用古希腊歌剧方式讲述了英雄东渡的故事,充满了诗意、青春和激情,是父亲写过的最好剧本,曾被誉为“扬州的《天平之甍》”.
据介绍,剧中除了歌颂鉴真东渡“是为法也,何惜命乎”执著精神和中日友好渊源外,更歌颂了劳动人民智慧勤劳,为东渡划船的船工、水手经历了多次失败,甚至失去了生命,在鉴真崇高人格的感染下,“实现大和尚的愿望,冒险送到日本去。”一切都变得义无反顾。在狂风巨浪的恶劣环境下,鉴真和中国工匠为了梦想和友好,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彼岸。
韦人为创作剧本 到敦煌石窟了解唐代生活
虽然对于《苦海沉浮》具体创作背景,韦明铧也不甚了解,但他依稀记得,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为迎接鉴真像回乡探亲特地创作的。当时韦人特地带领扬州四位画家到敦煌石窟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场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为韦人后来在剧本栩栩如生地描写鉴真的生活年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韦明铧说,文革后期,随着中日关系改善,为配合两国友好宣传,当时扬州行署领导要求编写一部剧本,对鉴真事迹进行系统宣传。于是,父亲韦人就开始构思,戏剧是讲究冲突的,如果人物只是清一色和尚,就未免失之单调,缺乏戏剧要素,只有有生有旦,才有吸引力。剧中新设置了女主人公东方琼儿,她是男主人公--扬州著名雕塑匠东方义明的未婚妻,解决了戏剧冲突的难题。
据介绍,《苦海沉浮》剧本写好之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反复,这部剧本并没能公开演出,成了韦人永远的遗憾。后来这部剧本一直束之高阁,不过当时扬州行署文化部门还是在《戏曲选》中刊登了该作品,本来准备给市扬剧团用的,由于一直无人问津,逐渐被淡忘,直到韦明铧最近收拾父亲遗物时,才重新发现了这部失传之作。
剧中人物众多 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群像
翻开《苦海沉浮》,只见剧中人物众多,唐代高僧鉴真、鉴真弟子思托、日本留学僧普照、荣睿,还创造了鉴真弟子、东方义明之子定海、扬州著名雕塑匠东方义明、东方义明妻东方大娘、老药农华元汉、日本遣唐使船舵师川部酒麻吕、日本遣唐使船水手石根、扬州船工船老大、工匠王五七母亲、差官、差役、僧人、工匠、玩灯人、舞蹈女郎,这是一个时代的群像。
故事共分五场,第一场发生在唐天宝七载(748)春上元佳节,扬州月明桥畔。差官正捉拿日僧酒麻吕,因为听说有两个日本和尚勾结海盗欲把鉴真大和尚劫走,东方大娘挺身而出保护了他,大娘说:“他不是日本国人,是我的孩子!”……
第二场,沧海渺漫,大船在波峰浪谷中前进。鉴真在风浪中高喊道:弟子们,工匠们,船工们,我们手挽手肩并肩不要分开。即使葬身海底,我们也可筑成一条通扶桑的道路,留给后人再走……
第三场,同年夏秋之交,鉴真一行船破之后困在孤岛--接引岩上。人们疲惫不堪,或坐或卧,有人在晾晒书、佛具等物。鉴真端坐在草席上为荣睿号脉,东方义明凝神注视着一块巨石……
第四场,唐天宝十载(751)端午节,扬州龙兴寺大殿前。殿前僧俗人等来来往往,东方琼儿与工匠们在修造一尊佛像。东方大娘提着饭盒来找琼儿……
第五场,唐天宝十二载(753)秋,快到日本秋凄屋浦之际,鉴真说道:是啊,快到了。可离开我的祖国,我的故乡却是越来越远了。我仿佛听到蜀冈松涛阵阵,广陵潮水潺潺,大明寺的暮鼓晨钟洪亮悠扬……
【读报词典】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描写唐朝开元、天宝时代高僧鉴真法师渡日传法的史迹。小说通过这一史实,有力地写出了古代两国文化交流的艰难困苦的道路,鉴真和几个日本僧人的坚强的意志的献身的精神,也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两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