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扬州市红楼学者朱善文先生兴奋地向记者证实,他经过长时间的实物调查和清史档案查阅后发现,高旻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即为分水之处,该寺的始建者曾负责祭祀运河之神,在这里还发现了“分水龙”碑,高旻寺的前身或为祭祀运河之神的分水龙王庙,这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新添重要历史资料,也揭开了扬州名刹高旻寺与运河的珍贵历史。
水从这里分三处 高旻寺所在的地理位置为三汊河
高旻寺,在扬州城南15里,佛教禅宗四大丛林之一,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特别是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为了接驾而修建高旻寺塔湾行宫,更让高旻寺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登上高旻寺天中塔远眺,就会发现高旻寺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一条河向东通向扬州,一条河向西经仪征入江,一条河向南经瓜洲入江,高旻寺就位于三条河交汇的三汊河口,就像都江堰的宝瓶口,既分了水的流向,又分了水的流量,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我市著名水利专家徐炳顺表示,分水问题在大运河开挖过程中尤为重要,大运河南北全长1700余公里,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而这五大水系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大运河如何与这五大水系交汇就成了皇帝、漕运大臣和水利专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水分多了就会泛滥,水分少了船无法航行,同时水流不能太急,落差也不能太大,如扬州城南着名的三湾,就是用来减缓长江与运河之间水流的。
廷庥显应分水龙王 始建者吴惟华曾负责祭祀运河之神
高旻寺之名,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所赐。
朱善文先生告诉记者,高旻寺相传始建于隋代,屡兴屡废,然未见史书记载,直到清顺治八年,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吴惟华,在被人们称为“九龙宝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庙,用以镇水观风。而吴惟华建塔之前高旻寺地块无任何寺庙,其在《天中塔记》中写道:“于辛卯之春,在维扬之境,特购地亩,欲建浮图。”
吴惟华所建的塔叫天中塔,所修的庙叫什么名字呢?有人说叫“塔庙”,但天下有名的寺庙大都有塔,不能都叫“塔庙”吧。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而此时的河道总督即为吴惟华,其于顺治八年在扬州建塔修庙可以算是响应皇帝的号召祭祀运河之神,所以高旻寺最初可能就是分水龙王庙。
首现“分水龙”碑 分水龙王庙应就在三汊河附近
无独有偶,去年,朱善文先生在高旻寺附近一农户家中发现了祭祀运河之神的“分水龙”碑,该碑长73厘米、宽35厘米、厚11厘米、重约90公斤,上书“分水龙”两个半字,“龙”字残缺,仅剩右半边。
朱善文就一直在探索该碑的来历,通过调查走访,种种迹象表明祭祀运河之神的分水龙王庙就在三汊河附近,而高旻寺最有可能,因为佛家认为高旻寺的所在地三汊河为九龙之地,而天中塔为一寺之主,称为九龙之神珠,同时,高旻寺的地宫中藏有九条石质的龙,高旻寺东边的河堤驳岸下也有几条石刻的龙,这些石龙都是用来祭祀运河之神(分水龙)的。
朱善文说,之所以称三汊河为九龙之地,是因为长江和运河之间水位落差很大,造成了三汊河一带水流湍急,加上河水在此分汊,形成横流,易造成翻船事故,所以,认为三汊河水中有龙,是为九龙之地。
或为顺治后而立 断碑应该与当年三汊河分水有关
据著名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是扬州境内首次发现“分水龙”石碑,虽石碑上的信息并不完全,但是根据它发现的地点和史书中的相关记载,这块断碑应该与当年三汊河分水有关。在这里,浩浩荡荡的运河水一路向南奔瓜洲,一路向西去仪征,还有一路向扬州,它的发现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有着重要意义,是扬州大运河上重要实物见证。
清顺治八年,漕运总督吴惟华在被人们称为“九龙宝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庙。而高旻寺修建的初衷之一,可能就是响应顺治皇帝号召,祭祀运河龙神,福佑天下百姓。如今,运河水位较低时,在高旻寺东边的河堤驳岸下还能看见几条石刻的龙,这些石龙应就是祭祀运河龙神(分水龙)的。
徐炳顺介绍,古人认为河流平安通畅是需要神灵保佑的,因此设立“分水龙”石碑以护佑。根据史籍相关记载推算,此碑很可能是顺治以后而立的。
“这块珍贵的石碑极具文物价值,运河每过一个水系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分水体系,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非常值得镜头记录。”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编导李维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