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前的新疆已经有人做开颅手术了,而且手术后这位患者还存活了至少1个月时间。
新疆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里殉葬的13匹马中没有9岁以下的小马,说明当时人们只是把年老体弱的马当作了殉葬品。
在科技的帮助下,千年前的新疆文物开始“开口说话”,把这些“秘密”一一告诉我们。
3500多年前的“颅骨环钻手术”
一颗3500年前的妇女头骨上,有个6厘米大小的圆形穿孔。从穿孔边缘整齐的断面可以看出,这绝非是砸出的,一定是有人进行了一次“颅骨环钻手术”.而且边缘骨质的生长记录又告诉我们,这个手术后,此妇女至少存活了一个月,因为切口边缘已经开始有新的骨质在生长。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新疆考古研究所一直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人类骨骼进行研究,他们使用体质人类学、线粒体DNA等多种当下最先进的研究技术,对小河墓地出土的48颗头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这个特例。
据研究者朱泓教授介绍,这名女性骨骼年龄在40岁至45岁之间。在当时小河墓地的医疗条件、水平都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成功实施这一手术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这种手术是巫术还是医疗,目前还未知,在小河墓地周围也没有找到麻醉药品。
牛心做成“化妆棒”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所副教授杨益民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原本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居然是小河先民用来化妆用的化妆棒。而它是由牛的心脏制作而成的。
杨益民介绍,这根化妆棒是在小河墓地一具女性干尸墓穴里发现的,它静静地躺在墓主人旁边,出土时很难用肉眼进行判断。通过红外光谱,他们发现这是由一颗黄牛心脏做成的。
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考古人员发现这根棒子上面有块赭色块状物,经过实验室化验和分析,块状物表面是无机物,经鉴定是一种赤铁矿粉。由此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小河墓地先民化妆时所使用的化妆棒。准确点说是一根画笔。至于小河墓地先民缘何会采用动物内脏制作画笔,画笔用途何在,还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证实。
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人员发现,小河墓地的先民在使用牛上是有很多办法的。牛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肉食、奶类、牛皮、牛筋绳和牛粪,牛骨头还能制胶,连牛的心脏也能用来做化妆棒,小河先民已经懂得了牛的综合利用。
史前人类已经使用颜料
新疆曾出土了众多的毛织物等纺织品,颜色鲜艳,令人惊叹。但这些颜色是用什么东西染制的呢?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工程师刘剑经过研究得出了“新疆史前人类已经使用染料”的结论。
经过高效液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他对出自小河墓地、哈密五堡墓地、亚尔墓地、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于阗克里雅圆沙墓地等地的毛织物上的毛纤维染料进行分析,得到初步成果。
这些毛织物都是新疆史前人类所使用过的,距今2500年左右到3000多年。在检测的八批样本中,黄色、黑色、灰色均为羊毛的本色。所有的红色或棕色纱线均为西茜草染色。西茜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根红色,生长在天山、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的山地灌丛、沙地。
在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红地三角纹刺绣毛织物上,黄色的纱线染料可能提取自灰胡杨,这是新疆特有的地产植物。
刘剑认为,研究中最有意思的染料来自于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毛绦裙残片上的粉红色的染料。它来自一种介壳类动物--胭脂虫。这种染料原产于南欧、中亚和南亚,这说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有西方或北方的优质染料传入新疆。是否有一条染料之路,还有待研究。
殉葬马全是老马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尤悦去年参与了新疆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的发掘,作为动物考古人员,她对出土的13匹殉葬马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马门牙咀嚼面磨蚀程度,她发现这批殉葬马中,3匹马的年龄为13岁,8匹马的年龄为9到12岁,9岁以下的一匹也没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壮年马匹的重要。从牙齿来判断,她发现13匹殉葬马中,10匹都为雄性,这说明当时人们对雄性马很重视。
研究还发现,这些马几乎都有椎骨病变,说明它们生前长期背部受到压力,或者是人骑所致,或者是驮物所致。由此说明,马在当时已经成为先民们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