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开启官员财产申报先河(2)

时间:2014-04-13 08:33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明代薛瑄曾作《为官镜鉴》一书,将中国历代为官之道总结为12点,其中就有“谨慎”、“隐忍”、“低调”、“慎言”四点,都与谨慎有关,而且书中多次引诸葛家族为例。这也算是中国官场自古而来的一个特色吧。


 

晒财产家人衣服仅一套

 


  诸葛家族的“公务员”,几百年来就没听说有几个是因为贪污而出名的。自老祖宗诸葛丰开始,就以“特立刚直”着名,诸葛亮的廉洁更是闻名:“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算是开启了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的先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领导带头廉洁,下面的小“公务员”更是无人敢顶风而上。如西蜀官员董和“躬串以俭,恶衣蔬食”,为官“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另一位重臣费炜“雅性谦素,家无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总之一句话,因为西蜀的“总理”诸葛亮特别廉洁,所以大臣也都集体很廉洁。


  别忘了,魏晋时代已经开启了官场奢靡之风,王恺石崇斗富,用麦糖刷锅、拿蜡烛当柴火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后的西晋。而诸葛亮治下的官员竟然清贫如斯,可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诸葛亮在管理和教育家人子弟方面,也非常值得后人借鉴。史载“丞相之妾无副服”,先不去讨论诸葛亮那个时代的纳妾背景,但丞相的妾室连身换洗衣服都没有,这就足够世人惊诧的了。


  诸葛亮早年无子,将哥哥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过来,但对这个嗣子,诸葛亮要求极其严格,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写到,诸葛乔本来应该回成都,但他让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在深山中负责转运粮草。诸葛乔后来牺牲于转运路上,年仅25岁。


  诸葛亮曾为儿子诸葛瞻作《诫子书》,书中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家族的孩子,四五岁时就要熟背《诫子书》,节俭的品德,就在这些孩子刚刚记事起,被深深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伴随着他们长大。


 

领导太强大的现代启示

 


  在沂南县诸葛氏祠堂内有一石碑,上刻乾隆皇帝的一首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昊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完人。”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位全能领导,不仅政治、军事、学问和自身修养都极好,而且工作特别勤奋,也就是“事必躬亲”.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对话,西蜀使者告诉司马懿,诸葛亮处理公事经常通宵达旦,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处理,而且平日吃得很少。司马懿听后喟叹:“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领导能力太强大,工作忘我,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而且喜欢一竿子插到底,那对诸葛亮的下属还有蜀国小朝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后世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人们世代敬仰诸葛亮,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下属会很省心,不会迷失方向,更不容易出错。但面对这么能干的领导,做起事来也难免束手束脚、唯命是从,遇到困难总想等领导给个“锦囊妙计”,时间一长,就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得不到锻炼。一旦领导不在,就如同主心骨被抽掉,整个金字塔轰隆隆倒地。


  这种矛盾也贯穿在诸葛亮用人上。


  作为蜀国“总理”,诸葛亮选人还是比较公正的。他重视官员德行,选贤任能,礼贤下士,而且不拘一格。比如蒋琬在刚入蜀时只是个县级小官,刘备发现他啥事不干,整天光知道玩乐,就想把他处理掉。可诸葛亮很理解蒋琬,说他“非百里之才,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蒋琬放在这里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很不开心,才对政事不感兴趣。这也是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之处,后来蒋琬被诸葛亮连升几级,成为他的接班人。


  但蜀国依旧无法阻挡人才凋零的大势,就连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即使诸葛家族的人,有投奔东吴的,有去曹魏的,却无人来投奔他们最为推崇的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西蜀一蹶不振。上千年后,蜀国关于人才问题就演化为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洪钊在《诸葛亮十讲》中总结,蜀国人才之败,败在领导者的定位。“《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让别人沿着梯子而上。”所以世人称项羽为英雄,而称刘邦为成功者。


  如果放到现代,人们会这样比喻CEO和一家企业的关系,在创立之初,企业往往呈现一个三角形状态,领导人是处于顶端的将军,发号施令,强力推动企业前进。但当企业日趋成熟,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圆,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圈中,成为“主心骨”宛如灵魂一般,虽然弱化了自己,但组织更强大了。


  以诸葛亮之智,未必会想不到这一点,但他没有做刘邦,也没有做松下幸之助。也许是诸葛亮太爱自己的这份事业,太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了。理想,对知遇之恩的回报,就像两道枷锁,紧紧套了他一生。当听说司马懿对他“其能久乎”的评语后,诸葛亮也仰天长叹:“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话中,透出了一位英雄人物深深的无奈。


  这种悲情,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长空,至今仍让我们惋惜和琢磨。


  其实,诸葛亮也曾想过脱离“公务员”队伍,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耕田人。在离开隆中时,他曾经充满矛盾地回头张望身后渐行渐远的茅屋,“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可世间并没有从此多了一位隐士高人,而是多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死后,诸葛家族增加了一条家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从南北朝以后,诸葛家族已很少再出“国家高级公务员”,反而行医者多了起来,至今,浙江兰溪诸葛村都以中医和药材闻名。


  幸耶?非耶?


  据《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 三国时能令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是谁?
  •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 才能不亚诸葛亮的奇材为何被刘备忌恨不予重用?
  • 诸葛亮曾四次中计
  • 刘备和诸葛亮是张飞遇刺幕后元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