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华民族海权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页。在国家公权力的支持下,“海盗”郑芝龙终于成为中华帝国伸向海洋的矫健臂膀,200年来,中国人第一次重新夺回了海洋的发言权。已经与大海隔绝太久的黄土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丝蓝色的希望。
公元1633年10月22日,大明崇祯六年九月二十。
隆隆的炮声划破了金门的清晨。
这是这个岛屿有史以来所见过的最为猛烈的炮火。正在厮杀的60艘大型军舰和近200艘小船,将料罗湾的海面变成了一片火海。
防守的一方,主力是9艘西洋式战舰,悬挂着红、白、蓝三色旗。这是荷兰王国刚刚改用的新国旗。除了西洋式主力战舰外,这一方还有50多艘中国式帆船,这种船被称为“戎克船”(Junk),据说是“船”字的闽南口音(jong)辗转传到西方而得,船上悬挂的却是色彩鲜艳的妈祖旗,这是闽粤一带海盗们的旗号。
进攻的一方,主力战舰则是清一色的“戎克船”,足有50艘之多,船上飘扬着巨大的纛旗,大书大明帝国的国号。这50艘主力战舰之外,是将近100条小船,满载着硫磺硝石和稻草等物,居然全是火船。
这就是郑芝龙率领的大明帝国海军。
帝国海军分为两队,包抄了湾内荷兰人与海盗的混合舰队。帝国海军的主力舰两舷,装备着崭新的英吉利进口大炮,这都是舰队指挥官、五虎游击郑芝龙自费添置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火力上,帝国海军都占据了绝对上风。100多艘火船则冒着炮火,顺风飞桨,靠上敌方战船,搭钩放火。
不一会儿,荷舰Brounersheaven号起火焚毁,Slooterdijck号被俘获,其余荷舰均遭受重创。那些中国海盗船,则已经全部成为熊熊的火炬。荷军司令、派驻福尔摩沙长官(台湾总督)普特曼斯(HansPutmans)无奈,下令能动的战舰立即撤退。
此次战役,史称“金门料罗湾海战”.这一战,是荷兰人东来后的第一大挫折,也奠定了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称雄大洋的基础。
入伙下海
年轻的郑芝龙来到日本,投奔大海商兼大海盗李旦。不久,郑芝龙娶了当地女子田川氏为妻,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下一子,取名福松,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郑芝龙是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作为17世纪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少数中国人之一,他的小名“一官”(Iquan,或Quon、Iquon、Iquam、Equan),频繁地出现在欧洲文献中。
郑芝龙年少时为人豪放,“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以勇力闻名乡里。而且,他还是个帅哥,清人张遴白在《难游录》中说他“少年姣好”.
17岁左右,郑芝龙离开泉州,到澳门投奔了舅舅黄程,学习经商,经常往来于澳门、日本、吕宋(今菲律宾)等地。这段时间里,郑芝龙不仅见了世面,而且学会了葡萄牙、荷兰等语言,还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教名叫做尼古拉斯·加斯巴德(NicholasGaspard)。这段时间,他除了学习经商之外,也兼职做翻译,赚钱糊口。
不久,舅舅黄程有批货需搭乘大海商李旦的船,送到日本平户,便派郑芝龙押送,这令郑芝龙有机会结识了李旦。
李旦也是泉州人,是当时着名的海商,拥有自己的武装船队,因此也被明政府称为海盗。
郑芝龙很快就加入了李旦的海商集团。郑芝龙还结识了颜思齐,这两人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分析,颜思齐是李旦的重要助手,负责李旦集团的军事行动及在台湾的经营活动。颜思齐曾率领3000多漳州、泉州的贫民,到台湾的魍港(嘉义)拓殖,这是继林道乾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开发台湾。
在日本,年轻的郑芝龙认识了一位当地女子田川氏,并结了婚。关于田川氏的出身,至今仍是个谜。有的资料说她是日本长崎王族的女儿,有的说是日本肥前平户士人田川氏之女,也有的说是归化日籍的泉州治匠翁翌皇从日本人田川氏领来的养女。总之,她被称为田川氏,有时也被称为翁氏。1624年,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下一子,取名福松,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因为母系的日本血统,郑成功在日本至今仍被看做民族英雄。
崭露头角
在收复澎湖的保卫战背后,多方利益角逐,年轻的郑芝龙为李旦担任翻译,周旋于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逐渐地成为集团内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郑芝龙入伙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展现他语言才华的机会:李旦卷入了明政府收复澎湖的战斗,而郑芝龙则成为这次军事和外交冲突中的翻译官。
1579年,荷兰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紧紧依靠英国,两国在1619年订立了军事同盟,联手争夺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远东,英、荷两国先后在1600年和1602年组建各自的东印度公司,积极拓张。1622年,双方组成联合舰队,荷兰海军军官雷尔生(CornelisReyrsz)率领荷舰12艘、英舰4艘,共1024人,远征东方。6月份,英荷联军与澳门的葡萄牙守军爆发激战,结果,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英荷联军却在水陆两战中均大败。陆战中,联军阵亡136人,受伤126人,被俘40人;而海战中,1艘荷兰军舰被澳门炮台击沉。英国人认为如此奇耻大辱,都是因为荷方泄漏军情,愤怒之下,英军将自己的4艘军舰撤离。
澳门之战虽败,但英荷两国依然在别的地方合作,以“海盗”式的作战方式,到处袭击葡、西两国的殖民据点和海上航线,除了葡、西两国商船被攻击外,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也遭袭击,船上货物均被英荷舰队作为战利品转卖去日本。不久,葡萄牙手上只剩下澳门、西班牙手上则只剩下马尼拉。
雷尔生率荷兰舰队在澳门战败后,听从副将高文律(Kobenloet)的建议,于1622年7月11日占据了不设防的澎湖群岛,干脆当起了穿制服的海盗,在附近各岛上烧杀掳掠。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李旦,也损失惨重。他开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进行斡旋,而年轻的郑芝龙便以助手和翻译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谈判。这应该是郑芝龙第一次如此亲历复杂的多边利益整合。
谈判的结果是,如果荷兰人能够撤离并拆除要塞,明政府将不干涉他们占领“大员”(台南,后来泛指台湾),同时默许荷兰商船到福建贸易。
占领台湾,这是荷兰人朝思暮想的利益。他们立即自行拆毁了澎湖城塞和炮台,在1624年8月26日,登陆鹿耳门,在台南的安平(今安平古堡,郑芝龙在福建晋江的据点也称安平,易混淆)建立了据点,开始了在台湾长达38年的盘踞。而李旦也因此成为荷兰人比较信任的贸易伙伴。崭露头角的郑芝龙在李旦、颜思齐集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