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胡人(2)

时间:2014-01-21 10:41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 载入中...


  与清代不同,明代的读书人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民间社会的能量很大,这就对读书人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很多人不畏廷杖,冒死进谏,皇帝真是没办法,打死他吧!反而在道德上是把他拔高了,皇帝却要落个昏庸无道的骂名,谏臣以死博得了名节。海瑞的例子恰恰证明了明代的士风。清朝就变了,明末还有死谏的大臣,抗争的士子。清朝呢?书院不能开了,集会不能讲了,士风也就完了。换言之,民间社会没了,道德支撑也没了。你死谏的结果就是被杀头,然后什么都没有。


  在西方,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批评。我想在任何时代,统治者还是需要鼓励读书人说话。当然这需要一种制度安排,不能因为读书人的“闲话”就不能正常行政了,比如明朝末年,读书人以大义左右朝政,影响用人、施政,确实是问题。东林党人最后能操控科举的名额,逐渐形成了利益集团,这肯定是负面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封杀读书人的声音。万马齐喑是最可怕的。


  国历:在您的书里把清代描写成读书人生活状况最糟糕的一个时期。康雍乾三朝搞文字狱,对读书人精神上的压抑究竟有多残酷?


  杨念群:文字狱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针对个人。有些很着名的文字狱个案,几乎不可思议。一个疯子说了一些疯话就被杖杀。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个疯子、精神病,完全可以免死,但就必须杖杀。这就是一种控制,叫你感受到一种恐怖。当然,这只是文字狱的一个方面。


  实际上,文字狱是一种全面控制社会舆论的技术手段,几个大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康熙年间的文字狱,虽然有名,但处理相对比较轻。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基本采用了一种思想改造的形式。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最为严酷,超过一百件。但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谁知道啊?似乎对读书人的影响并不大。


  文字狱的升级不在于发生的频次,而在于技术手段的臻于完善。比如修订《四库全书》,以建设国家级文化工程的名义征书,表面上是要征集历朝历代的书籍进行文化建设。实际上,征书的过程就是毁书。


  这个过程还是对官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政治嗅觉和控制技术。在修订《四库全书》期间,乾隆皇帝用谕旨教导各地督抚,征什么样的书,禁什么样的书,逐渐培养官员的政治嗅觉。官员们必须猜皇帝的心思,又不能做得过了,这里边轻重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学问大了,经过长时间的调教,官员们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个过程就是专制体制的一种自我建构,大清国逐渐培养出一大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庸官,也就造成了舆论空间越收越紧,读书人说话的权力最终被完全被剥夺。


  国历:雍正朝的“曾静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件。雍正和乾隆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对待曾静。雍正与之对谈,并把他变成一个宣讲员,到各地讲自己的错误。乾隆呢?一登基就把曾静杀了。您怎么看这两种处理方法?


  杨念群:雍正的办法近乎于一种思想改造运动。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是使用这种办法,叫你写思想汇报、自我检讨,让你自觉自愿地去糟蹋自己。但是,乾隆的控制技术并不比雍正差,雍正和乾隆的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改造你,一方面控制你,最终完成了大清帝国对舆论的完全控制。


  雍正年间,年羹尧获罪之后,钱名世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的罪名被革去职衔,发回原籍。雍正亲自写下“名教罪人”悬其门。日后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进知县会到他家门前检查该牌匾是否悬挂。不仅如此,雍正还发动385位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这些诗文雍正皇帝会亲自审阅、修改,有些官员因为写批判钱名世的诗文不用心,被雍正批为“浮泛不切”,并发还重做,雍正要利用“斗”钱名世,提高官员们的“境界”,不配合的、不用心的、应付差事的,都被视为不可靠的,因此有官员因批判钱名世不力而被革职流放。最终文章全由雍正帝审核通过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


  国历:您刚才说,中国读书人的地位全靠皇帝的恩赐。似乎皇帝对读书人越来越坏。读书人的反抗也越来越弱。皇帝和读书人总在博弈。现在皇帝没有了,读书人的地位也没怎么提高,您怎么看?


  杨念群:皇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价值凝聚符号,谁是皇帝不重要,但这个位置能够凝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力量,作为一个象征存在。皇帝制度是世袭的,世袭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中国就有了坐标系,也就有了依托。有了文化传承,有了坐标系,有了依托,读书人才能有一定的位置。蛮族横行或者流氓当道的时代,读书人岂不是更加没活路?不光读书人,老百姓都没活路。


  还有一点我想谈,今天我们都在谈论代议制。实际上科举制度就是一种代议制。我们总是把科举制度理解为考试制度,其实科举不是考试制度,而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相对完善的,能把不同层次的读书人分配到不同的层次来参与国家治理,并推行教化的一项制度安排。你看,科举的名额按区域分配,每个区域中,谁来获得这个名额呢?自然是士绅阶级和读书人。他们是地方上的中流砥柱,自然是民意代表的最佳人选。同时,科举制度是有等级的,秀才、举人、进士层层递进,就如市议员、省议员、国会议员等等。


  秀才是有身份的人,拥有免劳役、见官不跪等权利。秀才往往是族长或乡里有地位的人,他就是民意代表。一个秀才上不去了,就会在地方上做慈善,修桥铺路,利用自己的身份给县衙写信,汇报地方上的一些问题。老百姓也可以通过秀才向上面反映问题。科举制度被我们自己破坏了,很可惜。我刚才讲要有文化传承,有坐标系,有依托。具体说,皇帝、科举这些东西就是文化传承,就是一个民族的坐标系,就是一个国家的依托。


  国历:读书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放眼全球,号称最自由的美国,知识分子也挺边缘,几乎完全退守象牙塔。美国的读书人估计也很郁闷。时代发展到今天,读书人、知识分子呼风唤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便你到了一个最开放的民主社会,照样被无情地边缘化。您觉得这是一种悲哀吗?


  杨念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读书人是否重要有两个标准:读书人,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读书人,对国家的影响力在降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个标准是读书人内心的满足、自我修养和审美。只要你自己觉得对,觉得好玩,玩到极致了,谁认可不认可不重要。其实,只要你玩到极致了,必然被大家广泛认可。比如钱钟书,钱钟书算是民国遗珠。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见了。从长远看,一个时代能留下几个这种人物,就是大福气。


  国历:法国知识分子似乎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知识分子群体,又受政府重视,又受民众爱戴,说个啥都有人听。法国有点像宋朝,一个比较弱势的二流国家,但过得还挺富裕。这么一个国家算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唯一在战场上打败过李世民的小人物是谁?
  • 《隋唐英雄》出错 李世民提前出生几十年
  • 高力士传奇
  •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 大将李君羡因小名叫“五娘子”丧命
  • “千古明君”李世民的另一面:曾率军血腥屠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