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胡人

时间:2014-01-21 10:41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 载入中...

李世民

 

  杨念群老师的新书《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虽说是个随笔集,却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廉价”,读书人越来越“不值钱”.以读书为业、以写字为生的人,应当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疑问,2013年11月,《国家人文历史》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间咖啡馆专访了杨念群。


  说来可笑,大学和咖啡馆其实是读书人的发祥地。在这样一个颇有隐喻意味的地方,我们开始了一场探讨读书人命运的交流。


  国家人文历史(以下简称国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这句话缺一个主语,或者说这个主语是一个潜台词。我猜测,这个主语应该是读书人。什么是读书人?


  杨念群:中国的读书人自然是源于“士”阶层,“士”的产生有很多的学者做过研究,在这方面余英时先生研究得比较深入。


  不过,士人、读书人和知识分子,还是有区别的,他们与“儒”也有一定区别,而“儒”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也是个问题。有一种说法,说“儒”最早就是跳大神的“巫”,“巫”与“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天、地、人,也就是充当上天和人间的中介。这是早期的儒者。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之后,“儒”这个人群分散到民间。早期的儒家,比如说孔子,逐渐变成一个民间的教师,起到了传承“礼”的责任,从这时开始“儒”就逐步分化,最终形成了后来的读书人群体。


  国历:说起读书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焚书坑儒。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吏为师,似乎很保守。但与此同时,秦国并不排斥他国知识分子来秦从政。比如,张仪、吕不韦,这些“外国人”照样能活跃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那个时代算是读书人比较黑暗的时代吗?


  杨念群:虽然秦国以吏为师,但我们必须注意一个前提,当时的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属于一个蛮夷国家,其文明程度与中原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秦国统治者一直渴望从边缘到中心,因此就必然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中原地区的人才。在以吏为师的思想指导下,秦国的人才政策还是比较开放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儒家和我们今天想象的儒家不大一样,这个群体很复杂。儒家中包括了巫者、方士,他们之中有求雨者、做法者、求仙者,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先秦儒家就是宣扬“仁义礼智”的读书人。对于崇尚法家的秦国人而言,儒家遭到排斥是很自然的事情。


  国历:在陆川拍摄的电影《王的盛宴》中,汉初士人被描绘得唯唯诺诺。在我的印象里,汉初“布衣将相”个性张扬。即便到了武帝“罢百尊儒”之后,汉代的士人仍然是一个有血性的群体。汉代的读书人是怎样的状态?


  杨念群:对于读书人的态度,两汉有很大的不同。刘邦就瞧不起读书人,如张良等人都是以谋士、策士的身份出现。反过来,刘秀就非常好读书。因为刘秀好读书,士风大振。东汉的读书人自然就比西汉的读书人要舒服得多。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过,我们也没必要过分夸大这一思想的作用。“汉家天下,王霸道杂之”,实际上,西汉的政治始终在儒家、道家、法家之间徘徊,儒家并不占优势。汉武帝独尊儒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道家和法家的势力很大。


  从政治操作层面看,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在制度安排上全面采取儒家的政策。虽然汉武帝弄了很多经学博士,集中到汉廷里专门做学问,表现出对儒家很尊崇,但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仍然非常微小,更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


  国历: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以诗歌着称的时代,有一类诗叫边塞诗。这说明许多有作诗能力的读书人长期在边塞服役。对于边塞,盛唐的诗人们是向往还是无奈?


  杨念群:这个现在很难判断。不过,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李世民自己就是胡人。大唐帝国实际上是一个由尚武的胡人皇帝统治的国家。陈寅恪先生说,在唐代很多秀才并不以读书为上,反而去学习弓马。当时的读书人并非纯粹读书,他们根本不穿长袍大袖,也不谈玄论道,反倒是显示出独特的尚武精神。那是一种胡汉相杂的文化,读书人的性情也与汉代有所不同,与宋明时代差距更大。


  国历:宋代君主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读书人在宋朝应当说很舒服。从待遇上来说,宋代官员薪俸很高,还有各种补贴,这与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您怎么看待宋代读书人的幸福生活?


  杨念群:唐代是一个胡汉混杂的时代,而宋代相对比较单纯,这就是所谓“唐宋转型”.宋代是儒家做大、做强的一个时代。汉人强烈排斥胡人,夷夏之辩被逐步强化。由于在军事上不给力,所以就必须强化敌我意识,以文化的优越感支撑信念。


  读书人在中国的地位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的读书人往往和皇权紧密相关,皇帝把你抬高,你就厉害,皇帝贬你,你就完蛋。如果仅仅以这种标准来看,宋代肯定是读书人感觉最好的时期。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中,精神上或许更加有张力。


  国历:由于朱元璋起兵有一种独立战争的意味,他也就成为了汉民族的解放者,在道德上有天然的优越性。因此明代读书人好像都矮了半截。口口声声说“君父”如何如何,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您在《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中提到,您最喜欢晚明,能说说是什么道理?


  杨念群:朱元璋出身底层,由于自己文化不高,所以就有意地压抑士人。与其他专制王朝相比,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当然,如果你和宋朝比就差远了。你要是和清朝比又好一些。清朝君臣是主子和奴才,比明朝的君臣父子更甚。不过,从明朝开始到清朝,读书人的地位在逐步的降低,这是一个事实。比如明朝,朱家王爷们薪俸特别高,官员的薪俸特别低。尽管明朝皇帝改变了对读书人宽厚的政策,但读书人的空间仍然比较大。


  近世中国,儒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朱熹更强调一种制度建设,于是宗族在朱熹以后变得非常普遍,并在明清社会延续了下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基。明代继承了宋代的传统,读书人一直拥有集会结社等基本权利。比如,明代讲学的风气很盛,书院遍立,流派纷呈,读书人集会、结社,实际上就是今天说的学术、思想自由。在苏州就有过上千人的集会,大家席地而坐,畅所欲言,还支起大锅做饭。这在清朝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可能有一个朝代是完美的,我喜欢明朝也是相对的。相对于清朝,晚明是一个适合于读书人生活的时代。清朝的皇帝非常强势,这种强势带来了帝国空前的版图和盛极一时的武功,但强势的后果就是人民被迫放弃个人权力,甚至是尊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唯一在战场上打败过李世民的小人物是谁?
  • 《隋唐英雄》出错 李世民提前出生几十年
  • 高力士传奇
  •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 大将李君羡因小名叫“五娘子”丧命
  • “千古明君”李世民的另一面:曾率军血腥屠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