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同类脚印
一片仿佛大漠般的红色沙丘延绵起伏伸向远方,在沙丘之下不时浮现层层灰色硬块,仿佛龟裂般的"上古神兽"皮肤若隐若现。就在这些龟裂的岩层上,7个奇特的动物脚印沿着同一方向消逝在红色沙砾之中。
昨天上午,记者在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7个珍贵的大型鸭嘴龙足迹。这也是中国学者在南雄红层地貌中又一次惊人的发现,这再次证明了南雄红层地貌是一座珍贵的远古动物化石宝库。
最大脚印直径达60厘米
杨梅坑地处南雄红层核心位置,此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恐龙、恐龙蛋、恐龙脚印、阶齿兽、贫齿兽、鳄鱼、龟、螺化石、各种介型类、轮藻类和硅化木等珍贵化石。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见,岩层上共有7个脚印,每个脚印都由3个梅花状组成。凹凸起伏,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长约60厘米,深8厘米;最小的直径约只有10厘米,深约2厘米。2个大脚印略偏左走,5个小脚印则略偏右方,但它们的大致方向都是朝着坡顶前进。
凭什么判断这是鸭嘴龙的脚印?在考察过程中意外发现这些脚印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邢立达说:"鸭嘴龙类足迹呈山字形,具有趾垫和爪痕。足迹三趾型,多为两侧对称型,一般长在40至50厘米,甚至可以更大些。足迹长略大于宽,趾端有抛物线形、倒U形或宽阔的倒V字形爪痕。"此次发现的脚印正好与这些特征相符。
或是世界最大鸭嘴龙脚印
同行的保护区技术人员向记者勾勒出了这封印了千万年的有趣一幕:"脚印大小不一而方向一致、保持距离,说明这里至少有一只大的恐龙,领着多只小恐龙正在朝着远处走去。"
邢立达说:"足迹学可以用来弥补骨骼化石的不足。鸭嘴龙足迹在世界上有较多的发现,但中国并不多,这次发现的标本个体非常大,可能是世界最大的鸭嘴龙脚印,这让我们对鸭嘴龙类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化,迁徙都有研究价值。"从脚印大小中推测,留下这一行脚印的鸭嘴龙体长最大者可达8至10米左右,小的只有1.5至2米。
据介绍,这次大型鸭嘴龙足迹的发现是杨梅坑20年来的再次发现。"中国发现晚白垩世鸭嘴龙足迹的地方还有黑龙江,但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足迹,南雄之前发现的也是残缺的,而这次是最好、最完整的。世界上的同类足迹主要在北美和蒙古。"
学者们考察现场后认为,其余被红砂土所覆盖的岩层上,极有可能有其他类似脚印的存在。
建议在化石上建保护棚
保护区主任董绳跃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护这一片珍贵的"历史脚印",工作人员正计划在此处安装铁丝护栏。
有人认为,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如果将这一片砂土保护层完全清理后,岩层暴露在外,极易在风吹雨打、骤冷骤热中对恐龙脚印造成破坏。因此,保持原貌才能最大限度地对其他'未见天日'的脚印化石进行保护。"
邢立达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南方的雨水和植物的根系都将对土层中的化石遗存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应该尽快组织学者沿着已经暴露的足迹点扩大搜索,对有价值的重点区域及时组织专业清理,然后以涂保护剂,或盖保护棚的方式,也可以用盖薄膜填上沙土的形式,避免足迹受到风化;与此同时开展对应的科学研究。"
鸭嘴龙是"何方神圣"?邢立达描述说:"鸭嘴龙生存于七八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这时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数量很多,就像如今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或牛群。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此而得名。"
复原场景:
技术员解释说,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恐龙脚印并不多,因为这些千百万年前的脚印留下来需要极其苛刻的条件。"首先恐龙走过的地方必须是不软不硬,硬度适中的地面。如果太硬,浅浅的脚印很快就消失了。如果太软,土壤中的水分过多,脚印又会很快被软泥或泥浆所淹没。此外,这些留有脚印的地面,还要在合适的时候被自然沉积物所覆盖封存。因此这些脚印,可谓是鬼斧神工之作,是大自然无意中为动物封存的'凝固瞬间',是历史的脚印。"
邢立达根据现有的线索推测认为,"杨梅坑一带在恐龙时代是一个恐龙非常繁荣,草木繁茂的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