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马骨的时候,我的心是哇凉哇凉的”
在发掘现场,记者遇到了任相宏,尽管个头与“山东大汉”有差距,但是年近花甲的任相宏透露出豪爽的个性。对于当时的“执拗”,他哈哈一笑,打趣说:“当时压力可大了,有时候半夜都睡不着觉。”
的确如此,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发掘初期的大半个月中,除了挖土机挖出的物件,并没有其他发现,似乎印证了之前其他专家的意见,此处只是零星残存而已。这多少让考古队员有些沮丧,考古队队长郝导华说:“当时估计来这里发掘很简单,估摸十天半个月可以结束,我老婆孩子当时还跟我一起过来,顺便到景区看看,没想到却一直没有进展。”
任相宏此时也有些犹豫,这位经历山东境内大部分重大考古发现的专家开始担心自己“晚节不保”。“当时真是着急啊,我都开始想‘退路’了。”他坦言,当时只要看到土层中有小洞,就“推脱般”地和队员们讨论:“这是不是盗洞?好像有这样的痕迹。”可惜这些“狡猾”的借口在经验老到的考古队员眼中根本无法站住脚跟。任相宏只得作罢,只是发掘进度在他的坚持下逐步加快,直到墓葬北面车马坑中的马骨露出“真容”。
“实际上,挖到马骨的时候,我的心是哇凉哇凉的。”任相宏微微一笑,背后却是不轻松:“按照以前春秋时期的墓葬习惯,车马坑和墓葬是分开的,这里挖出马骨头并不是好兆头,搞不好就成了马坟地了。”无论如何,至少看到了希望,大家干劲又被提了起来,幸好自此之后,墓葬逐渐显露出全貌,物件更是一件接着一件出土,所有考古队员和任相宏一样,原本准备“空手回家”的心情终于放了下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兴奋——因为,这个墓葬级别相当高!
应该是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
据“天上王城”景区总经理葛华介绍,此次发掘的墓室总体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部为椁室,北部为车马坑。墓道向东,正对椁室。椁室西侧和车马坑东西两侧,未遭破坏的部分保留有二层台结构。墓室残长约28米,宽13.6米,面积约450平方米。墓道东高西低,斜坡状。东西残长4米,南北宽3.6米。
如何判断级别?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省古文字研究会原会长王恩田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解释:“古代墓葬级别极为森严,主要以墓道形式确定。”
他介绍说,中国古代较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在墓室的周围设有墓道,墓道数量的多寡代表阶级地位的高低。拥有4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等级最高,称为“隧”道,属于帝王级的墓葬规模;其次是设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及设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这样的墓道称为“羡”道,为诸侯及贵族所使用。这些名称是根据墓室平面的形状分别呈“亚”字、“中”字及“甲”字而来。
“古代对墓葬规格极为重视和讲究。”周老先生以“晋文公请遂”的典故为例。当年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在郏地复位后,提出自己死后使用隧礼安葬,这在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周代以前可不是一件小事,让周襄王犯了难。最后宁愿赏赐方圆千里的土地也没有答应这一要求。“可见,墓道在古人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此次发现的墓葬是“甲”字形,尽管不属帝王级别,但属诸侯王的等级已经毫无疑问。
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了解到,该古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比以往山东境内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墓穴都大,从形制、规格和已出土的文物来分析,应该是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但墓主究竟是谁,目前仍疑问重重,无法确认。”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古墓周围没有发现盗洞,主墓室和南北箱室均没有被破坏,因此墓中应该还存留有数量众多的青铜器。专家表示,如此高规格的春秋墓葬从未被盗,并且地处崮上这种特殊的地貌环境,在国内十分罕见。春秋时期,沂蒙地区古国众多,这座古墓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将提供有力的依据。
层层迷雾中窥见“冰山一角”
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马坑只残存中部一段,东西宽4米,南北残长7.5米。残存马车4辆:中部2辆遗迹完整,南北两端的2辆遭到破坏。每辆车有2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马车为独辕车,由车衡、车辀(zhōu)、车舆、车轮等构成,马头部位一般有马饰、马镳(音:biāo)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铜穿珠。车衡部位有车轭等。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