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肃王墓“重见天日”之初更是再遭摧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并打开的1号、2号墓,出土文物现仅存两口大缸、一件陶马和一件铜香薰,前两者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县博物馆讲解员钱斌谈及,大缸为点“长明灯”之用,在古墓葬中极为常见。可能寄寓为逝者照亮往生的路之意,而且能消耗氧气,更有利于尸身的保存。“这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民间征集回来的,1号墓旁边是个果园,当时村民正用它们装果子。据说刚发掘出来的时候里面还有灯油。”陶马造型精致,只是光鲜得很不正常。钱斌说,那本来是灰陶马,捡到它的农民自己刷上了漆。看着眼前这个通体赭色,还配有镶黑边的红马鞍的“彩漆陶马”,钱斌摇头苦笑,发出一声冗长的叹息。
这样的损毁并不少见。
家住平顶峰下的黄老先生说,那时候没人管,孩子们经常下到墓室里嬉戏,他曾多次看到小孩把里面的“泥娃娃”拿出来玩,他们图个新鲜,腻了也就砸碎了。“搁现在能卖老多钱呢!”老人家说。
据县博物馆的人介绍,肃藩王墓群被发现后,直至1977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才对7号墓进行发掘,但因为经费紧缺,并没有进行全面清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才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
1993年,肃王墓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肃王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肃王墓又一直蛰伏在一片寂静中。
兰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的陈科长谈道,目前兰州正在筹划《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实施方案》,肃王墓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榆中县文体局正在联合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和设计,估计今年就能做好,到时候会请专家进行论证。”她说。“不同于古建筑有大量可供参考的范本,墓室工程不好做,经验少,范例欠缺,而且还面临着资金紧张等问题。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宁愿将它闲置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建设性的破坏,损失是最惨重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