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闲扯淡的文字最能窥见作者性情

时间:2011-12-28 22:45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书名:《祸枣集》

  ■著者:缪哲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

  ■读家:瘦猪

  多年前缪哲蛊惑老六,说什么你一定要读《费马大定理》,害得六哥进书店不找别的,买到后连夜读完。行家里手之间推荐书籍,除了独乐不如众乐,还有一点坏心眼:甭想睡了您呐。唐诗云:“好书不过夜,润物细无声”。缪哲言之凿凿:“我所谓的好书,是谁都希望自己读了,又谁都不想读的书。”他视书如砥,磨多了,好歹也能有些收获。但最要紧的是读书人的思维,不肯动脑,书读得再多,亦是榆木疙瘩,两脚书橱而已。

  我呢,连两脚书橱都不是,八卦心却重,对北大出来的一干人等颇感兴趣,才子们的不在规矩内那些行事一直是我想做而不能、不敢或没有机会做的事。我常有尚未识荆之恨,故到处收罗三七、缪哲、王怜花等人的文字,打牙祭。说到文字,缪哲“着读书十年,再来开笔”的训导犹在眼前,但我读出了滋味,不免“技痒”,顾不得是否“读书十年”了。

  缪哲的这本小集子,其定性为“不可与言而与言,是谓失言。”所以“二十年来,写的全是淡话。”明知失言而言之,明知扯淡而扯之,为何?书中自有蛛丝马迹。他给三七的书作序说他素重其文,堂而皇之“文明堕落的一阻力”。虽有爱屋及乌之嫌,但三七担得住这么大的赞誉。以我之短视,北大总算没辱没了三七、缪哲这一批人,他们的见识、学问和文字功夫,原本该有更大的影响,该有而没有,只好扯扯淡。


其实闲扯淡的文字最好了,除了能窥见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思想或主张也会“不小心”带出来。比如他议论杨绛对贫下中农的怨气,和三七的《为什么不能拿农民开玩笑》一样,说明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从来不是一家人。知识分子大体相当于《堂吉诃德》中的桑丘,统治者赏脸给个头衔就当真,就像柳亚子想以颐和园为终老之地的打算落空,要赌气还乡。然“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无知识者代言的义务。”写书著文,差不多相当于小旗、嗓子一块儿扯:大家自觉排队了。效果嘛……我忽然想到诸多名家当初的弃医从文和投笔从戎,总之抛弃一样选择一样。以深度新闻报道见长的李海鹏辞职回家写小说,我等深爱其文的人,亦深以为憾。若鲁迅先生作杂文与作小说颠个个儿,不会影响他老人家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我们却少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杂文。缪哲连杂文都懒得作,“二十年煮字,仅得这薄薄一册”,读者难免“当奈公何”了。

  二十年仅得一薄册,话题杂七杂八。我们称之为文化随笔、文化批判,缪哲想必不愿担当,饭余谈倒是恰当。缪哲他主攻美术史,又不惮在谈艺里夹带自家见识,比如他议论名士的野与雅士的伪;探微宋人书画里的党争,颇有见地。只是他好像守着电话写文章,那边朋友的酒局牌局催得紧,这边只好点到为止,止于大叩小发,不叩不发了。

  所以爱读缪哲的书,盖因其学识、见地于性情中往来纵横、于文字中收发自如也。缪哲文字,多用短句、文言文之助词;用典或援引,随口道来,毫无大尾巴狼之嫌。缪哲当然是“熟读离骚”,看他作古文古诗就知道,总之以名士、隐士收尾,可谓大满贯,没辜负在传统文化里打过滚。但西学对他的影响,更多一些。比如他就着陈丹青辞职一事,谈论做学问与搞艺术的关系;他厘清国学的来龙去脉,用的是西洋鬼子的逻辑和标准。

  缪哲与洋朋友去吃饭,看到诗情画意的菜单,外国友人对服务员说,“不要书,请把菜单拿来。”缪哲以为,就是把菜名整出花来,也未必延长传统文化的寿命。张充和先生诗书画皆佳,“视为文人传统的绝唱则可,若视为传统文化可嬗变于现代的一证据”便有些自欺欺人了。更何况这样的老人不说硕果仅存,差不多也寥寥无几了。反倒是字写得不咋地,却满街题字;古诗背不出几首,但踊跃改菜名之辈多得抬头不见低头见,躲都躲不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评书评行业:正在遗憾落潮的书单游戏
  • 书评:出版社应理性推出译作 培养专业眼光
  • 评"最后悔的书":折射书评萎缩困顿的窘态
  • 贾平凹:部分书评人只看几页就信口开河
  • 苏七七:贾平凹的古镇情怀
  • 书评:“老作文”走红靠的是真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