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的五体书

时间:2018-10-25 14:1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书法初始化 作者:石空 点击: 载入中...
    楼兰残纸的五体书
 
 
    楼兰书体继承了篆隶书法的特色,笔法圆润,结构流畅,大量使用使转的笔法并发挥到极致,往往有一种现象,同一作者的作品两种不同的书体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如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就是如此,颜楷多用折笔,平动提按明显。唐时是提按笔法创新的时期,颜真卿不能不受这种潮流影响,颜楷多用平移加提按的技法,然而颜的行书却多采用了使转的笔法。比如他的《祭侄稿》、《争座位帖》笔力劲道,圆润畅达。看颜楷和颜行,笔法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时代的人在不同书体中使用了不同的笔法呢?这与颜的传承有关。颜真卿很好地继承了汉晋的使转笔法,他更多地从汉晋吸取书法的营养。为何在唐和唐以后使转的笔法渐渐势弱呢?这与笔法的创新有关,有时流行趋势决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价值,当创新派占上风的时候,对传统就是一种遏制,流行的力量是巨大的,书法也不例外。在流行风的裹胁之下,任何个性的书者都会受到影响,形成跟风趋势。
 
 
    其次,书法是以经典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唐时的书法经典是王羲之父子,这些经典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又是在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事实上,王的书道在摄取魏晋的同时,也舍取了魏晋,这种对魏晋书道的摄取和舍取对后世影响极大,当然不再是唐代模仿的对象。使转笔法和提按笔法相比,前者是旧,后者是新。?髴王羲之笔法中提按成分成为流行书风之后,使转笔法当然不再成为流行的模仿对象。提按被王活学活用,并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大师,同时他也是使转笔法的大师。可惜由于使转的笔法源自篆隶,相比而言,使转笔法要早于提按笔法,魏晋笔法和唐代笔法,最大的变化是更多地运用提按笔法,相对而言使转笔法则不如魏晋使用的自如了。
 
 
    第三,古典作品真迹越来越少,使使转的笔法渐渐淡化,甚至失传,这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品读楼兰残纸会有这种感受。楼兰残纸中使转笔法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使转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笔法。是汉魏的主流笔法。唐之后,随着魏晋时期书法真品的流失(有的被带到坟墓里去),人们越来越少见到魏晋的原作,到后来根本就看不到了。世人看到的是大量的增加了不属于魏晋笔法的临摹品,这些临摹品哪怕是现在的名作也掺进了根本不属于魏晋时代的笔法,就像在20世纪50年代有手机使用一样,这些笔法虽然增加了书法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但它不属于魏晋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指出,今天对魏晋书法存在着误读,因为当我们看到了楼兰残纸之后,就会感受到很多冒牌货的存在。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34岁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董其昌工诗文,擅书画和理论,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法追求传统技法和清雅情趣,笔墨韵长,飘逸空灵,墨色浓淡各得其妙,后被清帝康熙、乾隆偏爱赏识,被满清学子尊为法宗。以习董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董其昌论书的专着不多,但其书道却几乎影响了清代以后中国书法的审美意识和走向。董其昌云:“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首次使用“韵、法、意”来概括中国书法。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写到:“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以语此窍也。”董其昌指出了用笔和用墨的关系,写字重在用笔用墨,墨色是字的表现形式也是字的灵魂,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以语此窍者要绝也。此意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不多多临摹古法真迹,就难以理解墨法的要诀。二是古法真迹已经很难见到了,不见真迹就很难去观察墨法。
 
 
    墨法又称血法。古人云:水墨者自知学也。观墨法必须要看真迹,不看真迹无法得知墨色浓、淡、干、湿、渴等五种表现形式,我引董其昌书论的本意是,由于真迹不存,所以造成中国书法对墨法及特殊笔法的无感觉。特别是魏晋的真迹荡然无存,我们还在谈论魏晋。从这个意义上,楼兰残纸显得极为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浓之黑亮如睛,淡之月色朦胧,干之枯燥相济,湿之丰典浑厚,渴之飞白流韵的墨色奇观。感知了墨法的魅力,晋人使转的笔法大多表现在墨法上,墨为形,水为气,墨水交融,形神合作才使笔如行云流水,艳若彩虹。楼兰残纸方显出魏晋笔法的玄妙之处,若董其昌在世时,一睹楼兰残纸就一定会对墨法有新的解释。
 
 
    唐初晋人使转的笔意被大量地继承下来,同时楷书也成为流行的官方文体。虞世南(558-538)?髴,唐太宗称其为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其书法圆润遒丽,刚柔相间,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兼方圆于一体,笔力溢出,结体宽舒,转折处多用扭转,字形高雅古典。而他同时代的欧阳询(557-641),则和虞世南有所不同。欧体的折角有棱有角,骨气劲峭,在转折处使用如刀似切的折笔。虞欧两人都是以王羲之为楷模,但两人对书道各有悟性,自成一家。有趣的是,把虞欧两人和楼兰残纸相比较,就会发现虞更多更好地继承了楼兰残纸的笔法,其中使转之道和楼兰残纸如出一辙。而后世将欧阳询列为四大楷书名家,却没有虞的份呢?后人临帖更多的是临欧帖,而少临虞帖,这与书法继承过程中螺旋式的发展有关。往往前世流行的东西在后世并不流行,甚至被新的流行代替。如时装在流行几年后就被新款式代替,而若干年后,通常是三十年左右就会又转回去,时装就是这样,在反反复复中螺旋式地刮起流行风,每一次新流行必定会有前一次的影子。书法也是如此,书法的继承不是照搬,而是改良后的推陈出新,只不过是旧的元素的多寡而已,在书法传承中,也一样有继承前朝成分多寡的问题。初唐时期,除楼兰残纸所大量使用的使转等笔法被作为旧的元素继承下来,有的书者继承的多一点,有的书者继承的少一点。楷书出现之后,随着提按笔法的流行,由于它富有更好的表现力,却让书者冷漠了对使转笔法的使用。所谓魏晋的笔法的古意,大多表现在使转和平动等转隶的笔法特色上。唐离魏晋尚去不远,魏晋的书法在唐时还有许多真迹尚存,初唐在继承魏晋书法上是一个支点,也是一个节点。支点者,唐人对魏晋书法崇尚备至,继承魏晋书法的精髓积极性很高;节点者,初唐对魏晋书法的继承是非全面的、非理性的。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来决定书法的取舍,如唐太宗喜欢王羲之,因此王派就成了正宗书法。而在王的同时,还有从魏晋以来的马羲之、于羲之、张羲之等各种书派。唐在继承问题上,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做法,对魏晋书法各取所需,是部分的而非全面的继承。因此,初唐在继承魏晋书法方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初唐诸如提按笔法等的出现和盛行,对中国书法具有突破性的贡献,同时,也阻隔了中国书法与魏晋相传的脉络。翁方纲在辛丑《颜真卿争座位帖》题跋中道:“兰亭千古是真行之祖也,正书嫡传则华度九成,行书则保母甎再嗣而为颜之争座位,祭侄稿”,落款辛丑十一月十一日?髴?髵。翁公的观点是唐以来的主流观点,兰亭的传承关系及楷书传欧阳询《九成宫》,行书则传颜真卿。暂且不论《兰亭序》是否是魏晋书法的精髓,就《兰亭序》和欧阳询、虞世南书道相比,我认为虞在继承兰亭笔法方面要优于欧阳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