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余味炉院街

时间:2012-12-31 11:14来源:天山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炉院街的茶文化街


炉院街的茶文化街




  在乌鲁木齐市区地图上,炉院街距火车南站东侧不远,呈南北走向,人们熟知的阿里饭店、月明楼、茶叶一条街都云集此处。有趣的是,它们远比街道本身更有名气。提及炉院街的方位,不少人只知道个大概,但说起这几个知名地标,却能立时在脑海里勾画出路线图来。


  当"炉院"这个旧时行当渐渐随时代湮没,这条因其得名的街道却留在了这座城市,并因近几年形成的茶叶集市,形成了另一种风貌和特色。
 

 

  清泉流淌炉院云集



  隆冬时节,这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上,却有另一番火热景象。临街商铺密密匝匝,身穿蓝大褂的工人师傅们,架着手推车搬运着各种货物,在商铺和仓库间来回穿梭,有人还一路小跑着,头上蒸腾着氤氲热气。


  记者缓缓徜徉细细查看,在这条街道上,各种食品和日用百货均能买到,而价格比市面零售实惠很多。往来客户中不仅有南北疆来此批发的"大户",也有许多拎着满满当当多个袋子的市民"散户",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寻找着想要的商品。


  很难想象,从解放前直至30年前,炉院街周边还是大片菜地。当时的情形,在史料中还能寻找到依稀线索。据《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记载,1940年前,该地区属迪化县(乌鲁木齐县旧称)。1943年,盛世才为开拓广场(现人民广场)整顿卫生,将在广场周边江南巷一带的翻砂、烧炉等手工业者集中到此地,形成一条街道,所以人们俗称此处为炉院街。当时炉院街较大的冶铸户有立成炉、原太炉、福盛炉等,产品有炉条、炉板等。


  土生土长的花甲老人孙万寿,儿时居住在山西巷,亲戚家在炉院街附近务农。在他记忆中,炉院街当时可是小孩玩耍的好地方。由仓房沟由南至北引下一条沟,一年四季流淌着清泉,因而周边水草丰盛,榆树成林,鸟儿聚集。


  "做炉院翻砂这一行当缺不了水。我印象中这个片区至少有张家、郭家、马家几户做炉院的,主要是炼生铁,翻砂做铁锅、炉子和酱窝子(铁臼)。"


  在1988年出版的《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六辑中,张德祥老人对"福盛炉院"的回忆,让今人对炉院这个行当多了些了解。1893年,其父张景福由兰州出发历时一年多到达迪化城(乌鲁木齐旧称),在江南巷定居,开设翻砂炉院,后由父子三人经营。最初,只能冶铸土犁铧和马车上的铁键条,后来给"洋行"铁毛炉铸造炉门、炉箅等。1922年挂出"福盛炉院"的招牌,开始研究铸造汽车活塞等简单机械配件,后又造了手摇压面机。抗日战争时期,从苏联购进电力鼓风机,提高了生产效率。1945年,又添置了车床和钻床,加工各种简单的机械配件。解放初期,张景福故去,1954年"福盛炉院"与15家同行联合组成"利民铁工厂",1955年底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国营通用机械厂。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炉院街的范围要更广些,是个片区概念。在《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中如此界定:东起乌鲁木齐河滩,西至火车南站,南界过境公路征武桥,北至钱塘江路。


  八一面粉厂就位于这个大辖区内。73岁的王树礼退休前系原八一面粉厂党委书记,居住在炉院街北段的八一面粉厂家属院。1956年,他由陕西来到八一面粉厂工作。他回忆说,"当时的炉院街周边都是菜地,主街就是条极窄的土路,两边没有什么高大建筑,都是土坯房,街边有个钉马掌的铁匠铺。居民的交通工具是'六根棍(一种马拉载人轿车)',去趟七一酱园要5分钱。因去市内不便,便有个老汉常挑着担子到炉院街,叫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百货。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公交车才通至和平桥。"


  孙万寿提及的泉水,王树礼也有印象,"泉水流量很大,我和工人们都是挑水吃。厂里也引接管子再泵到水塔上,供加工面粉用。用泉水清洗麦子,加之那时的粮食没施化肥、较少提炼,我始终觉得当时生产的面粉比现在的好吃。"


 

  地标阿里饭店与茶文化街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阿里饭店就成为炉院街的地标。直至今年8月,炉院街片区管委会融资1500万元打造新疆首条"茶文化街",沿街茶行统一成古色古香的门头,店面牌匾也划一,整条街散发着浓浓中国风。炉院街诞生了新地标。


  阿里饭店位于炉院街中段,是座藏式建筑,以白墙、紫红顶、金梁栓,加之刷黑边的梯形窗户,浓郁的藏式风格令人过目不忘,就连"阿里饭店"的招牌也是汉藏两种文字。阿里饭店其实是西藏自治区阿里行署驻乌鲁木齐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的酒店部。办事处副主任安永红介绍,办事处成立于1966年。选址于炉院街,是因距离火车站近,方便采购运输,"近半个世纪里,西藏阿里地区因交通闭塞,物资多从新藏线运输,阿里人员治病、培养学生都到新疆来,可以说新疆是阿里的大后方,以阿里饭店为依托的办事处是重要中转站。"


  安永红的父母解放后一直在阿里工作,全家于上世纪70年代由新藏公路起点叶城县搬至炉院街。"我小时候去市第十八小学上课,每天都要踩着田埂子穿过一片菜地。菜地属于乌鲁木齐县大湾乡仓房沟村。上世纪70年代末时,炉院街还很荒凉,办事处是座砖混的平房院落,院子里就设有旅馆,已算是很气派的建筑了。"


  自1983年后炉院街开始发生改变,1985年原有的砂石路修成了柏油路。如今5层的阿里饭店于1988年竣工,1989年1月正式营业。1992年,安永红从阿里地区调回办事处工作。


  "刚开业那几年,阿里饭店的卡拉OK和川菜在全市都很出名。婚宴一般要提早预约,周末排得满满的,舞厅也每晚爆满,客房入住率也很高。很快就成为炉院街的地标。"安永红回顾起当时的辉煌场景充满自豪。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疆饭店等市内几家酒店的崛起,阿里饭店的娱乐和餐饮业才渐渐趋于平淡。但办事处作为阿里的大后方中转站,其重要性至今无可替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月明楼的小商品批发贸易日趋兴旺,炉院街人气越来越足,大片菜地被征购,楼房也渐渐多起来。此时,在炉院街居住了已近40年的王树礼感觉自己不再像住在郊区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更觉得是真正生活在城市里了。


  近十多年来,众多茶行悄然集聚于此,为后来打造茶文化街奠定了基石。租用阿里饭店门面房的春秋茶行,是最早一批在炉院街营业的茶行。女店主周晓红说,她先生林泉明于1992年起在月明楼跟叔叔摆摊从事茶叶生意。1995年,林泉明自己开设茶行,第一周没开张,到第二周,他不得不放弃铁观音,改卖大砖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探访新疆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弘扬蒙古族游牧文化
  • 新疆农民捐115件春秋战国文物
  • 一个特丰人的喀纳斯之旅
  • 纪晓岚笔下的新疆风物
  • 十万知识青年在天山南北茁壮成长
  • 新疆发现独特鹿石 有利于欧亚草原经济演变研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