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木卡姆的故乡

时间:2012-09-24 09:34来源:新疆日报记者 作者:朱必义,朱明浚 点击: 载入中...

  在莎车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打着“木卡姆”招牌的餐厅,有的餐厅里还能欣赏到木卡姆表演。不光是餐厅,莎车县还有木卡姆加油站,更不用提著名的木卡姆广场了。其实不止是在新疆,从北京、西安、大连,到深圳、广州等大都市,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以“木卡姆”命名的风味餐厅。


  中央电视台一套曾经热播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木卡姆往事》,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艺术由抢救到文革罹难到再次起死回生的曲折过程。剧组在莎车拍戏时,当地群众演员不计报酬,演出再苦也无怨言。在莎车县,上至九旬老人下至7岁孩童,或多或少都会表演木卡姆,并把木卡姆艺术当作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木卡姆的集大成者

 

  莎车县盛产各类瓜果和昆仑玉,除此之外那里还有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阿曼尼莎汗陵墓。阿曼尼莎罕出生于1520年,她的父亲以打柴为生。阿曼尼莎罕自幼聪慧过人,13岁便会写诗、弹奏乐曲。当时正是叶尔羌汗国的强盛时期,作为国王的阿布都热西提汗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位音乐家和书法家。


  这位大汗有一年装扮成贫民,去民间观察民情,借宿在一个打柴人家,偶然听到了主人家女儿的歌声,进而见识了这位美丽且才华出众的姑娘,渐渐爱上了她。不久,这位姑娘就成了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就是阿曼尼莎汗。


  入宫后,阿曼尼莎罕萌发了整理和改革木卡姆的想法,国王给予她极大地支持。


  1547年,阿曼尼莎罕召集很多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收集整理,删除了一些重复的、不和音乐节拍的歌词,改掉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此外,她创作的《美德》《心灵的协商》《精美的诗篇》等作品也都十分有名。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十二木卡姆音乐的集大成者,在34岁时因难产而不幸去世,时值1554年。阿布都热西提汗为他深爱着的妻子写了许多挽歌,三年后也追随她而去。

  
 


 

  木卡姆的传承人

 

  在莎车县,阿曼尼莎汗的粉丝数不胜数。家住莎车县建设路社区的买买提吐尔逊·巴克就是其中一位。


  买买提吐尔逊是家族里的木卡姆第三代传承人,如今55岁的他从9岁起就跟着爷爷阿尤甫唱木卡姆。爷爷阿尤甫不仅会唱木卡姆,还擅长弹奏弹拨尔、沙塔尔等维吾尔族传统乐器。


  记者采访时,有个四岁的小女孩在买买提吐尔逊腿上坐着撒娇,时不时哼唱着什么。她叫茹克亚,是买买提吐尔逊的孙女。买买提吐尔逊说孙女有望继续传承木卡姆,他打算两年后开始教她演唱木卡姆。


  买买提吐尔逊有一儿四女,其中两个女儿做生意、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是教师。儿子从小受父亲影响也会弹唱木卡姆,他和当教师的姐妹们经常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上露一手。


  买买提吐尔逊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月可以拿到近400元的传承补贴。他早在10年前就开始收徒弟教授木卡姆艺术,如今已有十多个徒弟。这些年来,最让他骄傲的是能跟其他民间艺人一起去外地表演,让更多的人领略木卡姆的魅力。


  2008年他去了北京,2010年仅四川他就去了3趟,还去了苏州。每去一个地方演出,他和其他艺人都会拍照留念。


  说到木卡姆民间艺人,买买提吐尔逊说,要不是政府的帮助,可能会有一部分人生活困难。比如一位叫阿不来提·萨来依的艺人,2007年起获得了传承补贴,生活有了明显起色。在那之前,阿不来提经常跑到乌鲁木齐二道桥最热闹的地段唱木卡姆卖艺维持生活。擅长弹奏沙塔尔的阿不来提如今不仅拿着传承补贴,还在莎车县城一些音乐茶座里表演,每月能挣上千元。


  当记者问买买提吐尔逊,喀什木卡姆与哈密木卡姆的区别时,他认真地说:“哈密木卡姆基本上是由女艺人表演,只有一两个弹奏艾捷克的是男艺人。她们来喀什交流演出时我们见过,戴的花帽子也不一样。”


  他还感叹:如今社会进步了,维吾尔族女性也有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以前维吾尔族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思想有很多束缚,她们就算掌握了木卡姆演唱(奏)技巧,也不可能在公众面前表演。


  买买提吐尔逊介绍,喀什、哈密两地木卡姆从结构、曲调到歌词都有不同之处。如哈密木卡姆的曲调以民间音乐为主,而喀什木卡姆不仅含有本地民间音乐曲调,还有改编或创作的曲调成分;哈密木卡姆的弹奏以艾捷克为主,而喀什木卡姆的演奏则以沙塔尔为主。


  买买提吐尔逊介绍起木卡姆艺术颇有学者风范,而他却是一个做服装买卖的老板。

  

  热爱木卡姆的铁匠

 

  阿迪力江·阿布里克里木家住莎车县城一个不太好找的小巷里,大院的木门有些年头,还挂了“低保户”牌子。他招呼我们进屋后却使我们眼前一亮。


  一间不大的屋子,仅炕就占去了四分之三的空间,加上炉子,空地只有2、3人活动的余地。在炕上,伸出手差不多能够得着的地方围着三面墙做了宽约20厘米的搁物架,架上摆满了女主人招待客人时用的各种茶具,还有花瓶。男主人的萨帕依(一种维吾尔族打击乐器)也占去了一个席位。


  墙角的储物柜上摆放着阿迪力江去北京、四川、南京等地演出时拍的照片。厚厚的相册里还有他和同行的民间艺人及内地少数民族艺人的合影。他给记者看了张他参加宋庄文化艺术节时与苗族、彝族艺人的合影,乐呵呵地跟记者说,若不是政府,自己根本去不了那么多地方。


  墙上还挂着两顶被塑料包得很严实的维吾尔族花帽,那是阿迪力江演出时戴的。


  52岁的阿迪力江是不拿补贴的艺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热爱木卡姆的铁匠。他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加工斧头、镰刀、铁锹等工具得来。


  除了铁匠活,阿迪力江还会制作萨帕依。制作萨帕依的羚羊角是从喀什购买的,平时也会有人自带羚羊角,专程找他制作萨帕依。阿迪力江说,萨帕依采用铜皮包裹,敲击出来的声音十分清脆,每副价位在500元左右。贴纸的萨帕依声音效果不会太理想,价位仅有100元。他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制作的一副萨帕依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着呢。阿迪力江的妻子帕坦穆汗会刺绣,也能挣点钱。


  阿迪力江是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15岁跟父亲学唱木卡姆。除了父亲,当地的几位木卡姆艺人也给他传授过木卡姆技艺。阿迪力江的父亲阿布里克里木当时称得上是新疆的著名音乐人,会弹奏各种乐器,曾是喀什地区文化局干部,1955年去北京演出时还见过周恩来总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木卡姆与民俗舞蹈的传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