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对于生活在北京的诸多市民来说是再常态不过的事情了。无论赤日炎炎、寒风凛冽,还是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凡“等”字当头,心情都不会太好。为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因为不知道要等多久--这种失控感十分容易让人焦虑。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手机APP可以提供实时公交查询,但是操作复杂,查询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很难令人满意。为什么不能把公交的实时情况显示在站牌上呢?要知道,公交站牌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为乘客提供更完善精准的公交信息是其“职责所在”.而且,在大连、海口、杭州等国内城市早就已经实现了这些功能,有的甚至提供IC卡充值这样的“附加值”.而在我们这个一线大城市,虽然长安街沿线早在2006年就配备了电子站牌,但却一直当“摆设”当了12年。
记者采访了对此事十分关注的本届市政协委员罗爱武。作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与质量管理部部长,同时她还是连任两届的海淀区人大代表,罗委员很关注电子公交站牌这件不小的小事。“2015年就实现了公交车车载卫星定位设备全覆盖,大数据已经有了,电子站牌的技术条件应该已经具备了。”罗爱武提交了《关于用好大数据设立公交电子站牌的提案》,建议在全市范围逐步设立电子站牌,使人们可以通过可预见的等候时间,安排、调整出行路线,切实提升出行的品质,提升百姓的幸福感。随后,她也不无遗憾地纳闷,“十多年前就因为接电原因导致电子站牌搁浅,十多年后怎么还会卡在一个原因上?”最终,主承办单位协调,将市经信委、市城管委、市公安局和公交公司约在一起,共同“会诊”公交电子站牌。罗爱武提出,接电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寻求新的电源解决路径。
也许,不久的将来,北京市民可以像国内外很多城市的居民一样享受到对公交“来不来”、“什么时候来”一目了然、尽在掌握的待遇吧。有罗爱武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委员督促着,也许事情会办得快一些。但是,我们仍旧为那些限制了十几年的电子站牌、为已经做到了详尽及时更新的大数据感到委屈,它们明明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也为北京市民多少年来的忍耐和包容而感动,他们所身处的城市可是比大连、杭州大多了,公交需求也迫切多了啊。
归根到底,为人民服务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抠起的。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解决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从搞定电子站牌开始,不好吗?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