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来,广大市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脏乱差的城市死角迅速消失,我们的家园越来越敞亮整洁了。开墙打洞、违建被彻底清理了,背街小巷安静有序了,大街、大院也都更清静了。这些变化,令人安心、宽心。但是,这还不是变化的全部。北京的城市改造,绝不会只重视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是会“内外兼修”,让我们的家园在发展与保护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美好。
5月9日的北京日报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喜的信息:在西城区,和东椿树胡同“微公园”前后脚竣工的,还有纪晓岚故居西侧的京韵园,北海附近的龙头井“微公园”.这三处新落成的胡同“微公园”,有的依托原有人行步道建设,有的是地铁施工工地撤走后,拆掉工棚,景观提升后落成。对于胡同里的居民来说,这都是家门口的宝地。一条胡同有一条胡同的文化基因。胡同里的“微公园”,传承着历史记忆,也各有各的性情。京韵园所在的大栅栏地区,是京剧的发祥地。园子里的景观小品、石刻、院墙,全点缀着京剧文化元素,光拿眼瞧着,就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京腔京韵。龙头井“微公园”靠着北海、什刹海等古典园林,公园的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流淌着精致优雅的古典园林气息。
这样的变化,其实有心的市民们早已经觉察出来。看看近期的媒体报道,人们就能感受到北京城市建设中“绣花工艺”的成果。北京站西的苏州胡同,因为小商业聚集,导致人员混杂、环境脏乱、治安隐患大。经过整治,这里将恢复老北京胡同灰墙青瓦的原始风貌,既让居民享受到胡同应有的安静环境,也给进京旅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东四街道今年开始拆除违建、治理开墙打洞。6家小饭馆拆除后,胡同里一下子敞亮不少。根据居民意愿,东四街道在路口东西两块公共用地上建设街心小花园,摆上了石凳,铺上了碎石步道,建成了小花池。“按照最初的园林规划,应该每500米就有一处花园绿地。”拆违的特点是小、碎、散,“只能小处着眼,精细做文章。”老城区里可利用的增绿空间有限,更多的胡同因地制宜,在成排的平房院里“挤”出了宝贵的绿地。玉兰树、藤萝架、牡丹、石竹、串儿红、矮牵牛……春夏之交鲜妍的花草扮靓了各条街巷。
北京城在变整洁的同时变美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美好的环境,还凸显出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注入了北京的文化记忆。比如微公园里的“记忆石”,就记录了椿树地区已经消失的9条胡同里的掌故。苏州胡同、船板胡同则是整治与恢复相结合,呈现出的是属于北京的特色风貌。而在大栅栏地区的百顺胡同等地,一部分加盖的违建拆除后,将建设楼顶花园。胡新国、张贵春这两位北京老先生,一个在屋顶养鱼,一个在屋顶养花种菜。天棚鱼缸石榴树,属于老北京的那些影像,现在也展现出了新的光彩。
光明日报曾刊载过一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文章。文中提到:“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今天的北京,就是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让城市生态越来越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