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要把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时间:2017-03-17 08:01来源:大西北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来了18个提案,其中有一半是关于故宫整体保护方面的。


    记者: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主要的还是围绕故宫的保护。


    单霁翔:对。比如我们今天有1450名员工,37个部门,分散在古建筑群里面,我们需要把这些员工里,确需留在故宫博物院里面的员工,应该离开古建筑群,布置在沿城墙的周边地区。不需要每天跟文物打交道的部处,包括院长、副院长,应该撤离故宫博物院,包括我们员工不断增长的私家车,不能停在故宫博物院里面。它们既占据了故宫很多空间,又带来了隐患,所以需要把这些车辆全部都搬出故宫。


    记者:我的理解就是来参观的人,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甚至越少越有利于保护。但是如果从传播文化,作为一个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人数是越多越好,一多一少不矛盾吗?


    单霁翔:有矛盾,但是不是绝对的。过去十七八万人的时候,其实人们进入故宫以后感受是不好的,甚至形容说进了故宫就没看见地面什么样,一直后面人推着往前走,这不是参观博物馆应有的状态。所以我们限制每天观众,控制在8万人以内,但是这个控制、加强引导,使更多的人淡季到故宫来。其实4月也好,11月也好,天气也好、观众数量也相对少,所以现在就是淡季不淡了,通过两年的实践。去年在限制每天8万以下的情况下,仍然历史最高1600万人。


    记者:保护是为了让这样一个古迹,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仅我们这代人,关键以后有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但是在保护的同时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到这来欣赏?


    单霁翔:我们现在要一个时间节点就是三年以后,2020年,国务院批准的两项重大工程,一个是故宫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要把故宫的古建筑全部修缮一遍,使它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第二个就是维持8年平安故宫工程,也在2020年结束,消除我们存在的防火方面、防盗方面、防震方面、防腐蚀方面、防观众踩踏等方面的隐患,使故宫进入安全稳定的状态。这两项工程恰恰都是2020年,而这一年就是紫禁城建成的第600年,所以我们今年的口号就是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单霁翔:要让文物和更多的世代对话


    除了保护之外,如何让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把它立体起来,是故宫着力在做的另一项工程。最近一两年,搭伙新技术和新媒体,文创产品成为故宫“亲民”的最直观体现。现在,故宫网站每天点击量100万人以上,网上展览内容繁多,在其官方淘宝店,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微信账号上,经常会出现耳目一新的产品,很多人觉得,故宫不再像以往那么“高冷”,而是和人更近了。


    记者:以往故宫绝大多数是不开放,开放的是少数,为什么渐渐现在会发生这种变化?不仅开放的越来越多,而且主动去贴近欣赏者,这种举动说明了什么?


    单霁翔:最重要是我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记者:什么观念在变化?


    单霁翔:是你自己管理为中心还是以为观众服务为中心?谁是主角?今天认为观众是故宫的主人。


    记者:所以说办博物馆这么一种观念,也是需要这种变化和改革的过程。


    单霁翔:是的。我们过去一说起故宫博物院,经常说一些骄傲的数字,比如这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说的都是世界之最,这些最重要吗?今天我们理解不是最重要。


    记者:那什么最重要?


    单霁翔:如果你说你的馆舍大,但是70%的面积都不开放的话。如果你说你的藏品多,99%人们都看不到的话。如果你说你的观众量大,人们都从前门一直走到后门,当作旅游景点的话。就不是一个真正能融入,人们社会生活人们喜欢的博物馆。


    记者:博物馆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单霁翔:当然博物馆你把它收藏起来,将来子孙后代都可以享用。但是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这一生都看不到文物藏品,这是不公正的。


    记者:这存在什么公正的问题?


    单霁翔:比如我们收藏的五万三千幅绘画,七万五千件书法,两万八千件碑帖,我们有一个书画馆,这个书画馆每年春季秋季两个大展,但是按照这种速度展,要913年人们才能看一遍,我们都活不到913年。藏而不露的话,对人们的文化权益就是伤害。所以今天要建新的博物馆,建故宫博物馆北院区,香港政府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两个月以后,要在厦门鼓浪屿建第一个在外地的分馆。


    记者:我经常在想,像故宫这样一个蕴藏丰富的博物馆,它是历史的印迹。对于我们当下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单霁翔:其实在我们的眼里,这些故宫的古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长得多,它在生命历程中要不断跟制作它的人,今天人们的生活要建立联系,这样才能使它更加好的保护。


    记者:为什么要跟这些文物产生联系?文物为什么要跟当下产生联系?


    单霁翔:因为人们需要智慧,这些智慧是历代叠加起来的,比如这些古建筑群、文物藏品,上面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又是今天现实生活中我们倡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青少年喜欢?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天这么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居然还有一个群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地在那里面,修一件文物,面对一件漆器,能用7个月的时间把它修复好,他们感觉这样的震撼,是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所以文物在说话,要叫文物更多的说话,要叫文物和更多的世代对话,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责。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网红”故宫没有“冷宫” 更有人情味圈粉无数
  • 文物局:鼓励所有文物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
  • 故宫畅音阁开馆 系目前仅存乾隆朝三层戏台
  • 走进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为夏代存在提供物证
  • 不能遗忘保护和捐赠国宝的人
  • 故宫为农民捐宝人办追思会 其挖出自家元代银器捐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