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成都博物馆新馆:镇馆之宝原来长这样

时间:2016-06-21 08:01来源:大西北网-华西都市报 作者:赖芳杰,黄阳春雪 点击: 载入中...

    天府广场西侧,矗立着一座闪烁着金属光芒,由无数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崭新的“金镶玉”现代建筑。


    在这里,陈列着成都平原4000多年的历史记忆。在这里,能尽读成都这座城的千年风华。


    等待了6年,成都博物馆新馆终于开馆试运行。这座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拥有20余万件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它们无声地讲述着鲜活的史上成都。


    成都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宝贝?呆萌乖的天府广场石犀,商业街船棺遗址中的战国船棺、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汉代画像砖、东汉说书俑、4500年前的高山古城象牙镯子……无不让市民和游客叹为观止,更能让人了解到完整而灿烂的成都历史。


    不仅如此,华西都市报记者经过实地探馆,还为你定制了最完备的新馆参观攻略。


    从顶上看博物馆犹如“金镶玉”.


    探馆 外形讲究有文化


    酷炫外形


    源于古蜀文明对“金”“玉”的崇尚


    从上往下看,由金色的铜与透明玻璃装饰的新馆,在阳光照射下好似“金镶玉”,简洁有力,充满现代感。其外饰面采用2万块德国造铜板进行装饰,铜板幕墙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铜材饰面单体建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从天府广场眺望,新馆又像成都平原周围连绵起伏的小山。据了解,新馆建筑外形是从古蜀文明中最辉煌的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中获得灵感,造型取意于古蜀文明对西山的崇拜。金铜与玻璃结合的设计构思,源于古蜀文明对“金”“玉”的崇尚。


    从馆内四楼拾级而上,就能看到最具特色的区域--百米观景长廊。透过长廊的巨大玻璃幕墙,可将天府广场的全景尽收眼底。


    特色讲解


    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成都人生活


    上午11点半,游客比先前还来得更多了。博物馆增加了一场免费讲解,身着手工绣制的蓝色芙蓉花连衣裙的讲解员小赵,开始了她的第一次讲解。


    她介绍道,成都人自古就对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城市路面,由土路改为砖石路时,仅有都城长安与之比肩。


    博物馆自二楼起,常设有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一路讲解,小赵也把成都人爱生活的特点,穿插在展品的讲解中,观众队伍里,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市民宋先生说,比如成都西汉的漆器,上色的材料是真正的漆树颜料,跟现在的化学颜料相比,绝对高大上。而成都的“姑姑筵”,就是现在流行的私家菜,也是超前享受呢。


    观众队伍里的王女士,则发现宋代妇女的头饰、金钗,放在现在也很时尚。而她惊讶地发现,现代人推崇的用焚香来放松身心,早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了。


    天府广场出土的石犀牛在展厅与市民见面。


    探宝 镇馆宝贝看过来


    石犀牛


    具有极高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


    “这就是天府广场挖出来那个犀牛嘛,好壮实,长得乖得很。”在二楼展馆,两位老人围着天府广场石犀仔细地转了一圈,觉得它憨得可爱。


    外表呆萌的石犀牛,可是大有来头。它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973年,天府广场钟楼挖地基时就被发现之后又被回填,这一“睡”又是几十年。2010年10月7日,代表一代人记忆的钟楼被拆除,将在原址修建天府大剧院。为此,2013年1月8日,石犀牛从大剧院工地请了出来。


    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虽是呆萌可爱,但其个头却不小,石犀牛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据考证,石犀牛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出土之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现场查看并感叹:“(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成都市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西汉的人体经穴漆木俑。


    经穴髹漆人像


    国内最早最完整人体医学模型


    这尊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xiū)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920支竹简,初步分析内容为九部医书,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汉代石碑


    碑刻文字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2010年出土于天府广场东御街地下人防工程里的两块汉代石碑形状怪异:石头有四个角,还是翘起的,上边还有均匀的錾子纹路,刻着工整的文字……较大的大碑上,碑文末段提及“元嘉有二仲□”,专家将“元嘉有二”解读为“东汉元嘉二年”,而“仲□”则可能是“仲夏”或“仲秋”.元嘉二年也就是公元152年,时值汉桓帝刘志在位。而在较小的一块石碑上,落款处“本初元年六月下旬”字样十分清晰。本初元年系公元146年,也就是说,两块石碑中,较小的一块碑距今已有1864年。


    石碑上篆刻文字2000多个,远远超过了以往国内所发掘的汉代石碑,填补了汉代极为匮乏的文献资料。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浙江省各大美术馆 “镇馆之宝”集体亮相
  • 港媒进神秘沉船南海一号 镇馆之宝金腰带亮相
  • 18元铜疙瘩成镇馆之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