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稀缺资源,出于保护和传承久远的目的,文物建筑限制参观人数,文物展示亦有严格规范,这决定了古代书画珍品每年只能有二个月左右的展示期。
古代书画珍品展示期有限
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展览变身为大众嘉年华,这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分设于延禧宫、武英殿,客观上能疏导观众流。然而,武英殿外还是聚集起长长的队伍,“爆棚”“故宫跑”“皇宫运动会”等热词充斥舆论空间,以至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现场办公,调研解决方法。
那么,耗费12小时看展览是否值得?
文物是稀缺资源,出于保护和传承久远的目的,文物建筑限制参观人数,文物展示亦有严格规范,如古代书画、古籍善本等纸绢制品宜在凉爽的秋季。这决定了古代书画珍品每年只能有二个月左右的展示期。
花60元进故宫,额外的一次性观赏到近300件国之重宝,时间成本和体力付出是值得的。虽然看《清明上河图》未必是看艺术,但附庸风雅好过追求恶俗。另外,现代技术虽能毫发毕现地复制出古代书画,网上博物馆也避免了等待和拥挤,但都无法取代“亲临”的体验。
“石渠宝笈特展”是历时数年筹备的学术成果展,而非精品展,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着录“庸俗的清宫皇家收藏”的《石渠宝笈》和着录书画的价值。“编纂篇”以《石渠宝笈》着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及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观众能感受顺治、康熙、乾隆、嘉庆诸帝的艺术趣味,甚至汉化程度。“典藏篇”以《石渠宝笈》着录书画为轴,揭示书画收藏、流传、辨伪的历史。遗憾的是,缺乏引导的观众蜂拥武英殿,经过漫长等待,方才一睹《清明上河图》真容。这种观展体验算不上美妙。其实,若改善“石渠宝笈特展”观展环境,单独售票抬高门槛即可,但故宫博物院还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能观赏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
《清明上河图》有“神图”效应?
故宫是中国文化标志之一,是北京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90岁的故宫博物院则是中国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典范。故宫博物院应用新技术方便观众和研究者,并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办展,尝试设立分馆。故宫里的基本陈列定期更新,每年的临展特展十数个--就在“石渠宝笈特展”的同时,汇聚29件传世精品和76件考古出土标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汝窑展揭幕。
故宫的参观次序是尚中轴线北行,鲜有人顾及两翼宫阁中的众多展览,所谓“看故宫不看故宫博物院”,也即台湾游客的“看殿不看展”之说。此说有两层内涵,一是台北故宫典藏精于北京故宫,二是北京故宫建筑天下无双。实际上,两岸故宫馆藏各有所长。隐含的问题是,北京故宫的藏品未得到充分展示。
在博物馆界,故宫展览评价不高。不同于台北故宫等现代展馆,北京故宫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群落,占地大,单个展示空间有限且分散,展览难以集中。以“石渠宝笈特展”为例,“典藏篇”设在武英殿的书画馆,并征用了属于故宫图书馆的东、西配殿,“编纂编”在约四百米外的延禧宫书画研究中心。
此次相当多观众是奔着《清明上河图》来的--然而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展出时观者寥寥,也就是说,此次排队绝不仅仅是《清明上河图》的“神图”效应。
国力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对文物博物馆事业投入倍增;博物馆增至3473家,这意味着不到两天半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开门迎宾。“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起来的国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博物馆。到2015年5月2780家公共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在2013年达到6.4亿人次,是2001年的8倍!全球扫货的中国人,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和正仓院的“朝觐”队列中也日渐增多。
艺术品市场的崛起,普及了文物保护理念,提高了《石渠宝笈》知名度。由于时空阻隔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古代书画在艺术品市场属高冷板块,而《石渠宝笈》着录作品是受到收藏者和投资者热捧的“硬通货”.
一位古代书画家的作品是否着录《石渠宝笈》,价格至少相差三成,乃至数十倍。2009年秋拍中,着录于《石渠宝笈》的清代画家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拍出1.34亿元,明代画家吴彬《十八应真图卷》以1.69亿元成交,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15年10月,《石渠宝笈》着录作品成交273件,成交总额57亿元,成交均价2087.91万元,其中,9件作品晋级亿元--王羲之《平安帖》宋摹本高达3.08亿元,每个字值751.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