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记者日前在河北省抚宁、卢龙、迁西等长城沿线县市走访时了解到,一些野外的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据新华社报道,详见本报昨日3版)
万里长城破损严重非今日才有,之前就有诸多志愿组织发布报告,称长城损坏严重,已到了"十分紧迫"的境地,但这并未产生倒逼效应,长城保护工作依然严峻。即便是各地现有的保护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错误认识,"部分保护"依然还有很大的市场,"全局保护"还未能达成共识,长城保护的基础相当脆弱。
长城的保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为保障。但客观来讲,这些都不应成为长城保护的最大障碍。其最大的难题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务必打破区域界限,改变画地为牢的责任体系,真正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起来。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跨区域的长城保护机制,并对既有法律进行全面修改。
这种制度优势在国内外都有经典的案例。以河流保护和治理为例,淮河治理经过了多年,投入巨大皆难见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区域分治之下,利益格局难以打破,导致治理成果很快被蚕食。基于此建立了高级别的淮河治理领导组织机构,淮河流域保护和治理成果斐然。长城保护实行跨区域的保护机制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保护,既解决了各地经济状况不一、保护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落实了具体的保护责任,实现了责权利的完全对等。
有了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构之后,可以建立统一的资金分配、目标考核等配套措施,长城的基本情况调查,隐患的排查,危楼的治理,才会被列上议事日程并得到全面落实。至于保护的经费来源,可以实行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解决,但在使用上则要实行"一盘棋",以改变时下差异化保护造成的失衡,转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级保护。至少有了专业的保护组织和机构之后,才能改变时下的无序,使得保护式破坏和无监管式破坏同时得到遏制。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明古迹之一,长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无可替代,也无以复制。因而,如何保护长城,怎么保护自己的长城,其实也是在树立一张国家名片,并为国家形象增光。长城保护具有样本作用,对其他文物的保护也有借鉴价值,因而加强对长城的绝对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03年9月,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将长城列入最濒危遗址名单,已向我们敲响了最刺耳的警钟,而如何实现保护,则是对一个国家决心和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