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记者获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前天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北京病逝,享年79岁。童庆炳1988年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试办的在职人员"文艺学·文学创作"委托研究生班导师,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严歌苓、毕淑敏等近40名青年作家都就读于此,因此童庆炳也被誉为"中国文坛教父",莫言的硕士论文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童庆炳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过不少这些名作家当年的趣事,比如严歌苓经常逃课,莫言差点因回家盖房子而遭开除等。他说在这一届学生中,当时只有莫言和刘震云两个是已经比较出名的,其他的都还默默无闻,"我觉得这还是一届幼芽,我希望将来他们中间能有那么10个、8个人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中国文坛的顶梁柱。"因此童庆炳为学生们倾注了很多心血,特别开设并亲自教授了一门新创的课程"创作美学",融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来讲解相关理论。"我会给他们每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当时他们往往知道作品好还是不好,却不知道哪里好,我就给他们讲哪里好,哪里可以更好。比如莫言的《红高粱》里写道:一泡尿撒到红高粱上面去,酒就酿出来了,变成二十八里香了。我问他:'你怎么解释这样的描写细节?'他说:'童老师,这是真的,尿撒在高粱上是会发酵的。'我就告诉他:'你这种解释是一种纯化学的解释,是没有艺术说服力的,这里面实际上是写出了人的一种心理结构。'"
童庆炳1936年出生于福建连城,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留校任教,历任北师大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去世前他是北师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虽年近八十还一直工作在教学前线,目前仍在带博士生,且有写小说的计划。之前他就患过心脏病,做过支架手术,不过最近一两年来身体恢复得很好。平时童庆炳喜欢爬山,本月14日去爬金山岭长城,下山时突感心脏不适,紧急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于下午5时左右去世。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向媒体透露,当晚他获悉噩耗后就在第一时间通知了莫言,打电话时莫言正在参加中日韩三国文学论坛的会议,知道恩师去世消息后极为震惊和难过,一时都说不出话来,然后连称"太突然了".童庆炳的其他学生则纷纷发表微博表达哀悼之情,毕淑敏则表示:"惊闻童庆炳恩师病逝,泪如泉涌。先生教我写作,教我做人,先生温暖而清醒地看待这世界,从先生身上,感受到强大的人格魅力。先生在天堂,不要去爬山啊。"迟子建的言辞结合了上周末北京的蓝天,显得尤为感性:"童庆炳老师给我们授课时,喜欢穿白衬衫。童老师选择晴朗的日子远行,是因为他看见上天白云朵朵,为他备下了最美的白衬衫。这样的白衬衫不惹尘埃,永不褪色。"
现场探访 他,以上课为节日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我讲着课,我正谈笑风生,就在这时我倒在讲台旁,或学生的怀抱里。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福分。"在《我的"节日"》一文,童庆炳曾对自己有这样的期待。只可惜,这深沉又浪漫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北面,一座陈旧的二层小红砖楼里,一间只有六七平方米的书房被临时布置成老先生的灵堂,照片里的童老师身着白色衬衣深色领带,憨厚地笑着。
在近60年的执教生涯中,童先生桃李满天下,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包括罗钢、王一川、陶东风等都是他的学生。"童老师爱护学生,平等与自由,是他教学的精髓。"他的第一届硕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说,在上世纪80年代申请项目经费远比现在困难,童老师拿到一个项目,资助学生们每人独立署名出了一本书。
得知先生病故的噩耗,14日深夜,童庆炳首届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最早奔到医院,独自面对先生的遗容,彻夜未眠。"真的不敢相信老师就这么走了,出了医院我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老师离开,我或许一时迷了学问的路了。"
北师大小红楼的院外蝉鸣依旧,门前依旧绿树成荫,人来人往。只是那个常在校园里跟学生们闲聊、散步的消瘦老人却永远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