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上万村一个农家院内,有一座“隐姓埋名”的大宝顶,既无墓主人身份,又非文保单位。在学者看来,这座体量硕大的三合土宝顶,很可能归属于某位清王公大臣。为避免遗迹遭到灭失,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成员马志璞,向官方递交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
3日,房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对这座神秘宝顶进行了实地考察。
马志璞递交申请后的第7天,接到了文物所的电话,他们相约去现场考察。昨天,在马志璞的指引下,房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上万村,找到了宝顶所在的农家院。
“这是被盗了呀。”宝顶前的一片新土,引起了文管所所长孙明健的注意。孙所长确实好眼力,去年夏天的一个雨夜,这里曾遭遇盗挖,好在并未伤及宝顶。
两名工作人员,对馒头形的宝顶展开测量,发现宝顶高3.5米,底部直径6米。此外,工作人员在宝顶底部,还发掘出“裙墙”一段,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拍摄。宝顶所在方位的经纬度、海拔等数据,被一一记录在册。现场勘查持续了近1个小时。孙所长向提供线索的马志璞握手致谢。
文物所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之前也来过上万村,但没有发现这座宝顶的存在。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当时的文物部门已经发现了这座宝顶,但因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从而未进行登记。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认为,此宝顶体量硕大、非同寻常,墓主人很可能是某位清代王公大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截至记者发稿,马先生递交文物认定申请,已经过去了9天。根据《贯彻实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意见》,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受理文物认定申请后,原则上应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予以答复。本报也会继续关注此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