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朝“最老地坛”3年内完成文物本体修缮

时间:2015-02-12 08:01来源:大西北网-南京日报 作者:朱凯 点击: 载入中...

墓砖

 

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


    “最老地坛”将原状展示考古遗迹    位于紫金山头陀岭南麓,3年内完成文物本体修缮


    记者近日从中山陵园管理局获悉,曾以最高票数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钟山建筑遗存,目前正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着手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根据初步方案,钟山建筑遗存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8.5公顷,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文物本体的修缮保护,对考古遗迹进行原状展示;同时考虑在一、二号坛之间架设人行天桥,并配套建设展陈内容和服务设施,与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等景点相串联,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最早地坛遗存”.


 

 

最高票当选“十大发现”    头陀岭南麓挖出“最老地坛”

 


    作为南京第三个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钟山建筑遗存源自于一次田野文物调查时的偶然发现。


    1999年4月,时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贺云翱在明孝陵陵域内调查时,发现了一处长约50米、高近2米的石墙建筑遗存,附近草丛中还有少量六朝绳纹砖。为了探明这座古代建筑的“身世”,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员于2000年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其为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在以最高票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后,钟山建筑遗存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南麓,由一号坛、二号坛和附属建筑区组成,三者呈南北一线排列,南北长约30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最高处海拔高度约302米。贺云翱告诉记者,一、二号坛的平面形状都近于方形,依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及祭地之坛皆作方形的文献记载,这处遗存当与祭地有关。


    祭祀天地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独占的权力,南郊坛(天坛)与北郊坛(地坛)成为西汉以后都城建设中地位最为崇高的礼仪性建筑。此前,人们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的北郊坛建筑实物,是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初建、清代重修的北京地坛,而钟山建筑遗存的出现,把现存古代地坛实物年龄提前了1000多年,该遗存对研究我国早期祭坛礼仪制度,特别是汉唐之际祭坛礼仪建筑及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加固坛体排除安全隐患    两座祭坛间将架设人行天桥

 


    15年过去了,现存的钟山建筑遗存因缺少有效保护,文物本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坛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体量巨大的一号坛对下层的挤压,导致底部坛墙出现了结构坍塌、变形严重,一、二号坛各层坛墙的台面、侧面也存在垒石脱落现象。此外,由于建筑遗存区域野道纵横,不少登山游人来此践踏、攀爬,给坛体表面造成了人为破坏。


    贺云翱介绍说,在初步方案中,规划范围涵盖了钟山建筑遗址及其周边相关环境,总面积约38.5公顷。其中,以遗址分布范围为重点的核心区面积约1.46公顷。按照规划要求,针对文物本体的修缮保护将率先展开:首先,要对坛体表面的乱石杂草进行清理,恢复考古遗址的原有格局;其次,通过内衬挡墙、墙体填充等方式,对坛体进行结构性加固,排除安全隐患。根据保护要求,还将对建筑遗存设立必要的保护遮挡设施。比如,土质遗迹要在表面覆土,再种植浅根系植被加以防护;坛体表面则依据原貌覆盖考古时出土的细小石料。


    一、二号坛体尽管只有20米的平面距离,但由于存在10米的高度差,给保护展示与游客参观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连通一、二号坛之间的展示路线,规划中提出了两套“贯通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两坛之间的消防通道改建为下沉隧道;另一种方案是在消防通道上空架设行人天桥。根据前期论证情况,下沉隧道工程量较大,且地处遗址下方,操作层面有一定难度;人行天桥工程量有限,可操作性较强,因此专家意见倾向于后者。


 

 

原状展示考古遗迹剖面    铺设步行栈道串联周边景点

 


    自考古发掘以来,钟山建筑遗存虽然贵为国保单位,却始终“深藏山中人未识”,没能得到有效的展示利用。此次保护规划将设立遗址展示区和景观环境展示区,便于观众深入了解六朝郊祀建筑形制以及传统礼仪文化。


    贺云翱介绍说,遗址展示区将以展现钟山建筑遗址的历史格局为重点,一、二号坛及附属建筑区根据现状情况设立展示点,辅以展示标识系统进行说明。届时,观众可以欣赏到当年考古发掘时揭露的文化层和遗迹剖面。在“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下,为了避免对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的破坏,遗址范围内将不会设立实体陈列馆,今后将在保护范围外择址建设专题陈列馆,展示六朝瓦当、青瓷片等出土文物。


    景观环境展示区以保护遗址周边现有的山形水系为重点,遗址四周将设置步行栈道,以统一绿化或铺地材质的方式标识遗址分布格局,并与明孝陵、紫霞湖、头陀岭、天文台、灵谷寺、中山陵等周边景点串联成参观游线,合理配置公厕、饮水、休憩场地等服务设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南京城墙“颗粒归仓”:今年已回收散落城砖8万块
  • 南京普德寺遗址出土“金光大道” 琉璃瓦铺就
  • 美籍华人向南京捐飞虎队珍贵史料 重现战争岁月
  • 南京地下首度发现唐贞观年间官墓群 系江南地区罕见
  • 南京百年文保建筑被拆改仅罚20万 处罚过软引质疑
  • 南京大学藏宋拓孤本王羲之墨迹摹本《大观帖》亮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