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昨天公布了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最新进展。继2011年发现水泉沟冶铁遗址之后,最新考古及勘探中,又发现了五处矿山、四处冶炼遗址以及三处居住及作坊遗址。至此,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不仅发现了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并且找到了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布局体系最完整的辽矿冶遗址。
最新发现:辽代“首钢”生活区完整出土
昨天上午,在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现场,黄土地面已被划成了30多个方形“坑”,一些石块散落其中。这里就是辽代“首钢”的生活区,相当于当时冶铁工人的“宿舍”,是近三年对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勘探考古后的最新发现。
2011年10月至今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并开展了文物保护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考古人员共发现矿山五处,分别为:榆木沟矿山、东三岔矿山、香屯矿山、东王庄矿山、慈母川矿山;冶炼遗址四处,分别为:水泉沟冶炼遗址、汉家川冶炼遗址、铁炉村冶炼遗址、慈母川冶炼遗址;居住及作坊遗址三处,分别为:水泉沟居住及作坊遗址、铁炉村居住及作坊遗址、汉家川居住及作坊遗址。
根据所获遗迹遗物初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辽代,而且很可能是在辽太祖时期就已经设立的一处官方冶炼场。这些发现使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成为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代矿冶遗址群,也是目前辽代从采矿到冶炼过程布局最完整的历史遗迹。
考古推断:房屋构造与现代基本相同
据文物专家介绍,炼铁工匠的居住、生活区以及作坊遗址,位于炼铁炉遗址东北侧,距炼铁炉约100米,东距怀九河约30米,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今年,考古人员发掘了其中的3000平方米。
目前,已发现的出土文物主要有辽代瓷片、瓷器残件、陶质板瓦、北宋钱币等。在辽代地层下,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房址、灶坑、道路、灰坑、炒钢炉遗址等文物。此外,瓷碗、酱釉罐、陶罐、砚台、铜钱、耳坠、纺轮等生活用品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矿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据北京文物研究所专家刘乃涛介绍,虽然房屋遗址已不完整,但从中仍大概看出当时房屋的基本构造,与现代房屋构造相差无几:坐北朝南,由院门、院墙、正房、东西厢房组成;院落平面呈长方形,院墙东西长24.3米,南北宽10.6米,墙体残高0.18至0.6米。
用途揭秘:可能为辽代“兵工厂”
据专家推断,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遗址年代为距今1000余年的辽代,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的战场前沿地带。这里最主要的功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算得上是辽官方的“兵工厂”,这点可以从发掘出土的箭头等兵器上得到佐证。
据刘乃涛介绍,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炼铁炉最多,且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冶铁场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见。炉内结构完好,鼓风口清晰可见。发掘所揭示的炉型结构为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冶铁高炉的炉型结构演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产能规模:每个冶炼炉每天可产铁1.5吨
在冶炼遗址中发现炼铁炉10座,其中水泉沟冶炼遗址5座,汉家川冶炼遗址3座,铁炉村冶炼遗址2座。目前已发掘清理炼铁炉4座。值得一提的是,在炼铁炉内发现了少量已炼出的生铁块,炉内填土层中还发现有铁矿石、红烧土、木炭、耐火材料及大量炉渣等遗物。
刘乃涛表示,当时这里每个冶炼炉每天预计能产铁1.5吨,这在辽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据史料记载,辽代立国之初就大兴炉冶,从中原掠夺工匠引进技术,其中冶铁业更是重中之重。因而这里也成为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而关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
未来开发:有望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今年年初,这片地上还种满了栗子树,经过一年的发掘,如今3000余平方米土地上,30多个考古坑已清晰可见,出土遗迹展示区内还可以看到布满裂纹的瓷碗遗迹,以及描绘着花纹的瓷瓶。
据刘乃涛介绍,此次考古中还使用了GPS、三维激光扫描测绘等现代探测技术,提高了测绘的精确度,有助于获得更丰富的考古资料,加强对遗址的保护。而对冶铁炉的3D模拟还原工作已经完成,可以进一步估算、分析当时的炉温、产量和冶炼技术。
目前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明年,考古人员可能会继续往北发掘,扩大考古调查范围。相关部门正在做“大遗址保护规划”,未来这里很可能会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