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考古遗址出土了十字形木制护岸遗迹,考古专家表示这是福建省内首次出土此类设施。此外,出土的城墙墙体也十分完整,纵向分层十分清晰,能清楚地看到“地层历史文化脉络”.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建议保留遗址纵向断面,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遗址保护的范例。
三坊七巷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鉴于目前的重大发现,很有可能将重新调整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方案。
省内首次出土十字形木制护岸遗迹
今年8月以来,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考古队队员,在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考古遗址东南部,开辟了两个10×10米的探方,经过挖掘,重见天日的古城墙,夹杂着大量木头、石块,且分层清晰。三四米厚的夯土层,分成40多层,甚至连墙体基槽都能清晰看到。
通过对基槽以及墙体的分析,考古人员确定地层包含唐五代到宋朝的遗存古迹。
一排十字形木制护岸遗迹就排在城墙和安泰河之间,四根木条呈十字形夹住一块木板。
据福建省考古队员陈玭博士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护岸设在城墙和安泰河之间,从其形状判断,基本能确定是护坡设施,并且从护岸遗迹和城墙之间的地层来看,木制护岸的年代比城墙的年代还要久远。“这种木桩在福建省内还是首次发现。”陈玭说。
在11月7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的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考古遗址专家论证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福建博物院林恭务研究员都参加了论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在这次发掘中,南方夯土城墙的做法等许多遗迹现象,国内现在都没有保存的先例,极为珍贵,建议保留纵向断面,作为今后整体展示的对象,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遗址保护的范例。
林恭务表示,从目前发掘的范围来看,城墙墙体从唐到宋代,非常完整,能直观地看出“福州城的整个演化历史”,“这在全国都是很鲜见的。”
林恭务解释道,之所以福州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历史上福州城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扩大,在原址上推倒重建的情况较少,故而墙体破坏较小,保护得较为完整。
在考古挖掘现场,在探方东侧的墙壁上还露出三四个木构件,考古人员做了简单的保护措施,包上了塑料纸避免其开裂。陈玭博士说,要想了解这些构件的具体情况,就要扩大考古范围,进一步进行发掘。
林恭务认为如果要建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所说的“世界范围内城市遗址保护的范例”,现在首先要扩大考古范围,包括弄清楚日前新发掘出来的护岸遗迹到底是哪个年代的物件。
遗址建设方案或将三易其稿
从这块地块的考古发掘开始,发掘后如何开发利用就一直在规划之中,发掘现场南侧的两根水泥桩便是三坊七巷管委会为了建遗址博物馆打的柱子,目前暂时还没有影响到考古挖掘,但看这势头已经挖掘到水泥柱脚下,如果再发掘势必要挪开那两根水泥柱。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工作处主任林少鹏称,由于这次的新发现和专家们的论证,遗址博物馆有可能要重新进行调整。在这之前,发掘后的遗址规划已经两易其稿。据其介绍,最开始他们打算这块地方考古挖掘完之后,沿安泰河建一个沿河商业带。第一次考古完成之后,确定了建设遗址博物馆的计划。遗址面积也从第一稿的150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800多平方米。
而这一次的新发现,极有可能使原来的二稿方案再次做出改变。林少鹏表示,他们会以专家的意见为主,但是如果调整的话,确实很麻烦,用地指标要改变,甚至连桩位都要全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