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年轻时曾相信“刺杀救国”

时间:2014-09-18 08:30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日报 作者:董少东 点击: 载入中...

蔡元培

 

蔡元培

 

    1894年6月,正当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焦头烂额的李鸿章收到了一篇洋洋八千多字的《上李傅相书》。书中列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纲领,“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这份上书由李鸿章亲信幕僚盛宣怀转呈,还有当世名流郑观应、王韬等人的推荐。上书人则在天津等待着面见李鸿章的机会,以“一白其胸中之素蕴”.


    战争已经火烧眉毛了,李鸿章没心情听人讲这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也没工夫召见一个28岁籍籍无名的医生。据说,李鸿章让手下人给了他一本护照,打发他去国外考察农业。


    李鸿章如果泉下有知,获悉此后十七年大清国的命运,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轻慢”--《上李傅相书》的作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果真出国了,却不是考察农业。1894年底,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筹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翌年2月,兴中会在香港成立,随即准备在10月发动广州起义。由于事机不秘,起义未及发动即遭镇压。孙中山东渡日本。


    此后16年,孙中山一直在异国他乡继续着他的革命事业,领导了10次未获成功的起义,直到1911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


    孙中山年少时就自命“洪秀全第二”,读书时与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自称“四大寇”,早有“造反之志”.而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据其自称是在甲午战争十年前:“余自乙酉(1885年)中法战败之年,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对照之下,甲午战争前夕给李鸿章上书,满腔热情地“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似乎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其实,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理想始终有着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两种选择。他更倾向于前者。


    正是甲午战争,让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明确起来。


    甲午年,以“变法”为号召的康有为,考试未中,没能进仕。上书李鸿章未果的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第二年,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签约之年,“公车上书”,康有为爆得大名,进入仕途,获得了从权力中央“变法”并改造中国的机会;孙中山则策划了在广州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有着改良和革命两个前进的路径。改良触礁碰壁,此路不通;革命披荆斩棘,找到出路。


    甲午一战,中国国运坠至谷底,却也由此唤醒了千年大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开始探索。寻路,贯穿了120年来的中国历史。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君主立宪到三民主义,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找到了革命的出路,却远没有完成革命的目标。此后数十年,中华民族继续着革命的主题,直到建立起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国家。


    历经百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通往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终于走到了最接近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坐标点上。两个甲子过去,沧海桑田,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民族之气昂扬奋进,与120年前决然两途。


 

 

刺客列传

 


    政治暗杀,是清末至民国的一大社会风景。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遗着《暗杀时代》里这样说:“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起义屡战屡败,革命频频受挫,前途未卜的形势下,越来越多激进的革命者选择了暗杀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1年的11年间,革命党付诸实施的暗杀活动就不下20次,远远超过他们组织的起义次数。


    被列入刺杀目标的,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总督、巡抚,不一而足。但是暗杀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在众多的刺杀事件中,成功案例其实不多,仅有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琪和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魁良弼等少数几次。


    刺杀未果却又得到了最大政治利益的,要数汪精卫。1910年,汪精卫来到北京,准备安放炸药,炸死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结果事泄被捕。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壮怀激烈的诗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间成了万众敬仰的英雄,连清廷也有意拉拢,没有将其杀害。


    以今日眼光视之,政治暗杀绝不是革命正道,即便对这些慷慨的刺客报以同情,其刺杀之举也不该被提倡。但在清末,这些蜂起的刺客却大壮革命声势。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很多人都曾准备加入刺客的行列。比如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蔡元培年轻时相信刺杀救国,自学化学,每天配置毒药和炸药,还专门教了许多爱好化学的女学生,因为他认为女性用毒药刺杀会更容易成功。


    另一个未能付诸实施的刺客是时年20岁的陈独秀,他参与策划了吴樾刺杀五大臣。据说,两人还为究竟谁去刺杀而争执扭打。精疲力尽之后,吴樾说:“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陈独秀答:“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做易水之别。


    吴樾与陈独秀是不是有过这番谈话,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吴樾的牺牲和刺杀五大臣活动的失败,确实使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进行方式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他开始放弃暗杀这一革命方式,转而寻求以实际行动来唤醒国人的革命意识。


 

 

立宪幻想破灭

 


    1911年5月,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看上去,清廷实行君主立宪迈出了实质性步骤,此事本来意义非凡,然而它犹如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在了立宪派头上。


    在当时大清国激烈紧张的社会矛盾下,立宪派可能是除了当权者外,唯一一群仍希望维持清廷存在的人。在举国上下的立宪风潮压力下,摄政王载沣宣布推出新的责任内阁,13个大臣之中,汉人仅有4个,蒙古旗人1个,满人得了8个,而8个满人中,皇族又占了5个,因此当时都称它为“皇族内阁”.这样的内阁成员名单意味着,本该限制君权的责任内阁,反而成为君权的延伸。


    就阁员个人素质而言,这些皇族成员多为骄奢淫逸不知世务者。时人论道:“察其器识,无一足当军国之重者”.内阁总理大臣奕匡“贪污不堪,与其子载振日以招权纳贿为事,时人比之为严嵩父子”.载洵、载涛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兄弟,“均不过二十多岁,政治学识,两不称职”.但载沣却“以载洵管海军,载涛总参((军咨府))及禁卫军”,让他们掌握军事大权,这种做法“不仅为当时汉官所反对,即属满人,亦多侧目”.


    人们由此相信,清朝之所谓立宪,不过是个幌子、是个骗局,冥顽不灵的清廷已不值得信任,弄虚作假的宪政已不值得期待。就这样,君主立宪尚未诞生,却在民意中永远死去。


    地方汉族大员对新内阁的反感同样是致命的。“皇族内阁”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入对的权利,改将各省交由内阁统辖,而这是早已坐大的地方诸侯完全不可接受的。由此,当革命匆匆来临,以往曾维护皇室、反对革命的立宪人士和地方官僚大都乐观其成。没有立宪派和地方官们的支持或默认,各省纷纷“独立”的革命形势原本是不可想像的。


 

 

外起义内逼宫,新军为清廷掘墓

 


    1911年10月10日,驻防武昌的湖北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紧接着,起义像传染病一样在新军中迅速蔓延。22日,长沙新军起义;陕西新军起义。23日,九江新军起义。29日,太原新军起义;30日,昆明新军起义……


    至11月27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四十一天的时候,关内十八行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和山东四省继续效忠朝廷,另外十四省均先后宣告独立。


    清政府花了无数银子建立起来的新军,要动手埋葬大清国了。


    清末新军的创建,缘起于甲午战争。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军事体制的落后有了切肤之痛,清政府在1895年派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兵,督练“新建陆军”,即新军。新军聘请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很快成为清军中最强大的力量。


    至武昌首义,清廷训练的新军已编成十三镇。北洋军为中央军,占了六镇。各省新军为地方军,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湖北新军就属于地方军系统。


    新军起义,在清廷看来无异于统治根基动摇。清政府马上调遣新军最强大、精锐的北洋军前往武昌镇压。但这时清廷发现,唯一能够指望的北洋军根本不接受他们指挥。


    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得重新起用北洋军真正的主人袁世凯。


    袁世凯督师之后,北洋军很快攻下汉口、汉阳,随即停止了进攻,养敌自重。这之后,袁世凯对革命党和清廷分别上演了逼宫大戏。战与和,都是袁世凯手中的棋子。他翻云覆雨,成为这场革命的最大赢家。


    1912年1月16日,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向清朝的孤儿寡母提出退位要求。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中国帝制历史告终。


 

 

甲午旧人重逢武昌

 


    武昌起义发生后,大清水师提督萨镇冰奉命率舰队前往镇压,比陆上的北洋军还早到了两天。然而,这支重建的清朝水师,将士多受革命思潮影响,对镇压起义出工不出力,开炮多数故意打偏。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刚刚被革命党人拥立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对江面上的清军水师焦急万状,赶紧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口称“夫子大人”,表示革命的目标在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民国,劝说老师反正:“洪之所以能明此大义,一系吾师平日训诲之功,此次武昌之举,洪已审定确实,非他项革命可比……”


    黎元洪称萨镇冰为老师,并非客套。1884年,黎元洪考取天津水师学堂,而萨镇冰是第一届去英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两人确有师生之谊。


    甲午战争时,负责北洋水师训练的萨镇冰,奉命率军驻守日岛炮台,与日军血战十一天。期间,其夫人闻萨镇冰患病,赶到阵前探望,却被萨镇冰派人阻在营外:“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甲午战败,清廷将罪责归咎于海陆官兵,萨镇冰等未殉职的海军将领被悉数革职。1899年,清政府决定重整海军,起用萨镇冰为北洋水师的帮统领总兵衔。随后萨镇冰一路高升,最终被提拔为水师提督。


    黎元洪是广东水师“广甲”舰二管轮,参加了甲午黄海大战。管带吴敬荣贪生怕死,“广甲”号逃跑途中搁浅,黎元洪跳海逃生,后被一位渔民救起。从此,黎元洪脱离海军,转投张之洞门下,筹练新军,一路升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发动武昌起义的,正是其属下的辎重队、工程队和炮队。


    阅信之后,萨镇冰沉默良久,说:“黎原是海军中人。”两位经历过甲午战争的海军旧人,在武昌又有了一次人生交集。


    萨镇冰给黎元洪亲笔回信:“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看后心下大宽:“语虽双关,但无恶意。”


    萨镇冰的部属赞成革命的不少,舰队官兵向他提出举义的要求。萨镇冰不愿叛清,又不忍镇压革命党。11月11日,萨镇冰乘坐“江贞”号炮艇挂职而去。他用灯语示知水师各舰:“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船艇好自为之。”


    第二天,大清水师各舰扯下了龙旗,炮口转向清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蔡元培曾因部署拟稿用字失当主动担责致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