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布告
《民国研究》(第24辑)载丁芮的《北洋政府时期城市饮食卫生的日常管理》一文说,北洋政府时期,民众缺乏基础的卫生知识,为了防止疫情出现,将“关于卫生事宜,编成白话布告,晓谕人民注意”,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当时的防疫工作由警察厅的卫生处负责,由他们制定专门的卫生布告“布告通衢”.
但当时一般民众的阅读水平均比较低,因此,警察厅的这些卫生布告避免使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多采用浅显易懂的白话语言,明白晓畅,与当时的文人语言有巨大差别。如1917年夏季,疫症流行,警察厅为使民众从饮食上进行防范,刊发的白话布告如下:
凡人到了天热的时候,总要贪些凉的,如酸梅汤、汽水、冰水、瓜果等类。近日且有小贩由药房买来一种糖精(译名山克林,其中略含毒质),暗行掺入冰水售卖。这些饮食物都是人喜欢吃的,但洁净与否,腐败与否,大都不慎理会,稍一调查,不及售者,未肯抛弃,购者率尔以食,哪里晓得人的脏腑里头本蕴蓄着有许多热,这些饮食物一入了肠胃,是不容易尅化的,轻则腹泻,重则成了痢疾各症。
文章还列举了几个此类布告,如1919年8月,廊坊驻军发现霍乱,警察厅为预防时疫,布告民众注意各种卫生事项,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劝导民众注意饮食卫生。1921年夏季,出现了瘟疫,警察厅对于“检查大肉一事,颇为认真”,除派警严查外,还发布告,警示大众。1927年夏季,天气异常,民众多染腹泻、痢疾等症,警察厅“特布告人民,令慎饮食”.这些布告都非常注意传播对象的阅读水平,运用了浅显易懂的白话语言,内容表达明白晓畅。
看来,胡适先生提倡的“白话文”其实早已有所运用了,白话文运动不仅是知识的下移,也是通俗语言的上位。
据《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