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的成败,时有偶然性,但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中央党校教授高中华看来,甲午战争的结局也是如此。甲午战争失败后,奉命赴日本马关的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有一番对话,其中有“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之语,道出了清政府屡屡败于外战的一个原因。此时的中国已是积贫积弱,政治制度腐败,官场暮气日沉,勾心斗角不止,士气全无,民气昏沉,国家改革举步维艰。面对变局,李鸿章已是无力回天。
高中华表示,从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与当时的日本海军已有明显差距。“北洋海军的实力虽弱于日本,但若能联合南洋和广东的舰只,实力便可接近于日本海军。”高中华表示,但当时的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力量分散,自然难以拧成一股绳。
“1885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已上升为1500万日元,1892年竟猛增至3450万日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41%,超过1885年所投入的军费两倍多。”高中华告诉记者,为筹措军费,明治天皇率先带头节省宫廷开支,甚至每日只吃一餐。当时到日本去的中国人回国后,说日本天皇靠从牙缝里抠肉来供养海军,竟被京城士人传为笑谈。
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沉醉在泱泱大国的良好感觉中,丝毫未察觉对手强大的威胁。在日本厉兵秣马之际,清政府还在挪移海军衙门军费为慈禧太后过60大寿。
战败的结局是惨痛的。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不仅赔偿巨资,而且还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与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在马关春帆楼旁立下一块石碑:“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兴奋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后,日本国力大增,开始企图和西方列强争夺东亚殖民地,且自此“鲸吞中国的野心逐渐膨胀”.而巨额的赔款,致使清政府几近破产,被迫四处举债,中国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进一步被列强所控制,国力日衰。但民族之心力未衰,正是“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运动”(刘少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