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拆迁现康乾石碑和两尊古石像 石碑刻圣旨

时间:2014-07-24 08:30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李鸿生,张建波 点击: 载入中...

  不久前,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保健村在拆除一处观音堂时,意外地发现三块清代石碑和两尊古石像(观世音、弥勒佛)。记者多次采访发现,石碑年代分别为康熙二十七年十月(1688年10月)、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1702年12月)、乾隆三十三年四月(1768年4月)。内容涉及皇帝圣旨、运河治理、开凿泄洪等情况记载,石碑保存完好,古石像亦保存不错。


 

 

惊!古村落发现石碑、石像,记载了清代治理大运河的历史情况

 


  近日,本报记者连续三次探访了保健村,终于在该村一家不起眼的企业车棚里亲眼目睹了石碑的风采。记者仔细辨认后发现,三块石碑均为青石刻制,上面的年代各不相同,碑文是楷书,笔法古朴,同时还有精美的装饰纹饰。石碑表面虽有极小部分的磨损,但大部分碑文内容仍清晰可辨。


  记者对三块清代石碑进行了实地测量,发现其中康熙二十七年的石碑长1.6米、宽0.72米、厚0.18米,康熙四十一年的石碑长1.5米、宽0.68米、厚0.18米,乾隆三十三年的石碑长1.12米、宽0.56米、厚0.2米。从石碑上的文字内容看,是康熙、乾隆的圣旨,以及地方政府奉旨治理水利的大致内容,对研究京杭大运河文化极有文物价值。同时,还对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况记载详细,文章颇具文采。另外,从书法角度讲,笔法讲究,刻工不错。“可以说,石碑既有历史文物价值,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两尊古石像的造型也颇为古朴。据目测,每尊大约0.8米高,与青石刻制的石碑颜色颇为相近。令人费解的是,好端端的两尊石像被村民送到宋帝庙后,被几位虔诚的佛教徒涂上了金粉调和漆,还美其名曰为“重塑金身”


 

 

谜!一座庙同时供奉观音和弥勒佛,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记者在村里采访了一些高龄老人。老人们强调,两尊古石像的年代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他们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过,石像肯定是古代的,但具体时间不详,因为古石像上没有直观的文字记载。


  老人们回忆称,此处的观音堂以前叫圆通庵,不知道为什么,里面既供奉观世音、也供奉弥勒佛,而这种情况在民间是不多见的,至今仍是个谜。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有待相关专家进行考证了。


 

 

幸!石碑“藏身”庙墙内,因此得以免遭“灾难”

 


  因为三块石碑和两尊古石像从拆迁工地抢救回来后,被村民分别存放在两个地方,记者也是几经周折才见到石碑、石像的庐山真面目。


  发现这些“古董”的企业老板强国平向记者讲述了发现石碑的“来龙去脉”.他说,保健村住基村民小组位于直湖港旁边(观音堂也在此处),北临运河,南通太湖,属于当地政府水利工程改造区域。不久前,拆迁公司的挖掘机在拆除这座清代观音庙时,意外发现了三块清代石碑和两尊古石像(观世音、弥勒佛)。“三块清代石碑是在墙体内发现的,当挖掘机把墙体挖倒时,三块石碑从倒塌的墙体内暴露出来,两尊古石像也藏在观音堂里,在拆迁过程中被发现。”


 

 

考!具有何种历史文化价值,专家将进行研究

 


  对于如何保护这些清代石碑、古石像,洛社镇文体站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洛社是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水陆码头,工商业发达,素有”小无锡“之称。这次发现康熙、乾隆年间的石碑、古石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目前已报告上级文保部门,并联系相关的文物专家对石碑、石像进行考证,然后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洛社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古镇。至少在东晋时代就已存在了。见于各朝代的文字记载也不少,如南宋咸淳四年重修的史书《毗陵志》、南宋德佑丞相文天祥《吊五牧》诗、明末崇祯进士王永积《洛社八景》诗和民国《金匮县志》等均有相关记载。洛社历史遗存众多,古驿道、古战场、古寺、古碑、古镇、古街、古宅、故居等,都积淀着洛社厚重的历史文化,世事迭变,沧海桑田。


  相关人士称,现如今,许多实物由于各种原因早已失落,但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磨灭不掉的。史料的翔实记载、百姓的世代相传,都会将这座江南古镇的历史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