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挖出蜀王府河道或为护城河 不排除沟渠可能

时间:2014-07-14 08:30来源:天府早报 作者:郑其 点击: 载入中...

  成都市考古队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现摩诃池遗址,前日又在该遗址旁新发掘出蜀王府的城壕建筑,城壕下是一段已经干涸的河域。这段河域是历史上的御河还是蜀王府城内的普通排水渠,专家还未下定论。根据《成都通史》(元明卷)中的“皇城”平面图,蜀王府外围被“御沟”(即御河)所环绕。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回忆说:“小时候,我还在天府广场一带看见过御河,后来御河被改填成防空洞,就再也看不到了。”


 

 

疑问  城壕下有淤泥 难道前身是护城河?

 


  近日,在成体中心南侧的新扩考古作业区,一排排由红砂石砌成、类似城墙的建筑高约3米。考古人员将其称为城壕,判定应该属于蜀王府建筑。


  “这些城壕下,清理出大量淤泥。城壕还有专门上下船用的踏道、工作平台与之相连。可以断定,城壕下以前曾是一片水域。”顺着考古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望去,城壕旁边有完整的斜坡踏道,城壕中间则是四个平台向外凸出。这些平台的用途,考古人员初步估计或许是平时清淤的工作台。


  《成都通史》中依据文献记载,蜀王宫城“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五尺,城下蓄水为壕。”“壕”即为当时的护城河。此次考古发现的河域已干涸,其真正身份是什么?是否就为护城河或是排水沟渠呢?《成都河流故事》中写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半个摩诃池被填平,五代前后在蜀皇宫旧址修建了占地580亩的蜀王府,并在沿内城墙外侧开凿御河,作为护城河。该书顾问之一,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告诉记者,“在明代时期,御河并不是后来人们看到的水面较宽的水域。当时主要靠蓄水为壕,并未与其它河系沟通。”


 

 

考证  蜀王府面积大 也有可能是沟渠

 


  陈渭忠说,直至清雍正九年,四川巡抚宪德、成都知府项城着手整治城市河流,将金河、御河沟通,并开凿引水明渠,从而使御河成为一条西进东出,绕皇城西、北、东三面的马蹄形河道,全长约2.2公里。“靠近御河以西的街因此名为西御河沿街,以东则为东御河沿街。”此次发现蜀王府城壕建筑的考古作业区--成体中心南侧与这两条街相距不过两三百米。


  尽管考古发现地址与御河过去的地理位置颇为接近,史料中也记载了御河位于城壕之下,但这并不能说明此次所发现城壕下的水域为蜀王府护城河(即御河)。“蜀王府的面积太大了,有两道城墙,内城之中有十多座宫殿。外墙以外才是御河。目前还难以断定,这次发现的城壕就是外墙以外的城壕,故而也难以肯定城壕下的水域就是护城河。”


  陈渭忠说,蜀王府外有数道城墙,府内宫殿众多,沟渠纵横,其中既有观赏用的沟渠,也有排污用的沟渠。


  不过,陈渭忠提到,“小时候,我在天府广场一带看见过御河。天府广场距离成都体育中心非常近,也不排除是御河的可能性。”


  他表示,只要挖掘出更多遗址作为资料,相信可以梳理出其身份究竟是不是御河。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在有了进一步考古发现后,他们会组织历史、水利等不同领域专家对此进行讨论研究。


 

 

■相关链接

 

 

蜀王府护城河变迁

 


  1385年,沿内城墙外侧开凿御河,作为护城河。


  1731年,四川巡远宪德、成都知府项城着手整治城市河流,将金河、御河沟通,从而使御河成为一条西进东出绕皇城西、北、东三面的马蹄形河道,全长约2.2公里。


  1970年、1971年,先后将御河、金河改造为地下防空工程。在成都城区流淌了1118年和585年的金河、御河相继消失,埋于地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成都发现战国至秦汉乡镇遗址 保存完好
  • 成都青白江600余件青铜器填补古蜀历史空白
  • 三星堆布局也是斜向 为何各地斜向古城这么多?
  • 探访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 千年技艺引年轻人传承
  • 成都沉落千年古寺重现 证明市中心数千年未变
  • 成都极简史:2万字让你1小时读懂成都4500年历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