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界痛斥电视节目收视率至上、过度娱乐化的浪潮下,一些靠搞怪虐丑制造悲情取胜的电视综艺节目渐有收敛之势,而类似《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跟主流文化相关的节目乘势而上,以“文化担当”为名为节目拉票制造收视效应。在被娱乐节目一通狂轰滥炸后,各电视台已逐渐意识到电视节目应有的文化分量,开始在节目的人文担当和文化内涵上寻找自我价值。
缺什么,补什么--中国食补的理论也算得上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了。不过,上升到中医理论时,阴阳调和,预防为主的理论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准确地说,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的观点更倾向于好习惯的日常养成,而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应对方式。
只可惜,今人丢掉的恐怕不单单是中国的“谜语”、“成语”,也不是什么励志青年的电视公开课,或者是“文化寻根”的家谱追溯,表象上的文化缺失想要靠几档电视综艺节目就能补上,难免太过乐观了。
没有人会期待,用几档文化类的电视综艺节目就能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的现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尴尬在所难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一阵风式的刮过,原本就是最没有文化的结果。电视“以文化之名”,副作用更大,对文化的伤害也更严重,但凡在“引领”上做文章,很可能就已经被附着上了“功利”二字,“文化”就是名副其实的幌子了。
生活中缺少的,才会在电视节目上去寻求,文化的尴尬不是文化本身出了问题,也不是电视综艺节目出了问题,一不留神成了“刘姥姥”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文化的提升不是靠电视品牌栏目能够拉动起来的,说到底,还是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