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宁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辽宁女孩刘丁宁,无意间就用切身经历阐释了这句话:她本是辽宁省2013年文科状元,被港大录取且获72万元全额奖学金。可没多久她却一举惊人,选择中途退学,回母校复读,而这只为圆北大梦。在许多人看衰其再考前景的情况下,今年高考,她又摘下状元桂冠。
弃港大上北大,不惜复读一年,此举在许多人看来,都太过奢侈,很多学渣表示“颤抖了”,还有些人变换着祥林嫂的惯用句式送给她:“你真傻,真的……”
对刘丁宁的选择,很多人表示很费解。但若细读新闻,不难发现个中因由:首先,港大文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为西方文艺理论,与她本人热爱的古典文学方向相去甚远;其次,其家境承受不起香港的消费水平;再者,港大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且多为网上进行,她视力不好难以适应。这些,都不是一句“港大很牛”的宏大结论能掩盖的。
只不过,在“状元”标签的裹挟下,她这个“最不该选择复读的人”选择复读,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尽管其取舍纯属个体选择,不具普遍性,它无关什么“港大北大的高下之分”,只关乎个人意趣。
而之于刘丁宁,她作出了这“奢侈”的选择,也势必要承受沉重代价。刘丁宁想要进入的,也是北大底蕴最为深厚的中文系。但这里面的考量也是现实的。以当事人为例,她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是北大中文系,还是中国古典文学?若是志在古典文学方面深造,就非得依赖平台本身?你可以说,在最好的资源供给下,起飞也最为轻松,然而以古典文学梦想为旨归的路途,前面横亘着的,是无比痛苦的高考备考。
抛去“高四”的艰难不论,在进入北大后,是否就一定能走上幸福学术路呢?
总的来说,不仅对于刘丁宁一人,对所有处在这种选拔机制下的学子来说,都是“北大此去无多路”,况且还“行路难,行路难”.而路的尽头是什么,或许对高考前的学子来说,尽头仅仅是个平面,而平面之后是什么,没人想过早地回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