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2.1亿年前手兽足迹 体长或超5米

时间:2014-04-17 08:30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任博 点击: 载入中...

  去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机场南部地区,有人发现了一批奇怪的大型足迹,这些足迹很大且形态怪异。经过研究,近日,中、美、德三国古生物学家联合公开表示,可确定这些足迹距今约2.1亿年,即三叠纪晚期。根据古生物学家研究后初步断定,足迹的主人为“手兽”,属于主龙假鳄类。


  据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青年古生物学者邢立达介绍,从足迹判断,这类怪兽体长超过5米。三叠纪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在那个时期它是毫无疑问的顶级掠食者,最早期的恐龙根本不是它的对手,甚至成为其盘中餐。


 

世界罕见 足迹长约44厘米

 


  李学智是最早发现这批足迹的人,他是攀枝花市摄影协会的主席,同时也颇爱搜集奇石,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距离金沙江几公里远的一处山坡上有很多特别的动物脚印,“恐龙足迹化石我见过不少,但是这些4趾的足印我还是第一次见,当时就怀疑不是恐龙的。”李学智告诉记者,“我也不是专家,也没有证据,所以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直到去年八月份,我才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当时来四川考察的两位古生物学者,同时寻求媒体的帮助。”


  李学智告诉记者,最先得到这些足迹资料的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拿到资料后,邢立达立即到现场勘察。与邢立达同行的还有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阚泽忠。邢立达回忆,“我到达现场后便开始和大家一起清理现场,对足迹进行仔细测量,拍照后还用塑料薄膜将足迹全部誊描。经过数小时的清理,在这块10多平米的倾斜岩石上,大约20个有规律的足迹全部呈现在大家眼前。”


  邢立达告诉记者,由于长期暴露在外,这些足迹已经有些风化和脱落,但依旧能看清楚形状。经过测量,这些足迹长度约44厘米,嵌入岩石深1厘米多,“我几乎见过国内所有的恐龙足迹的资料或现场,当时我就能肯定,这些足迹绝不是恐龙留下的,而是另外一种体形巨大的怪兽。”


  将现场考察资料带回北京后,邢立达还把资料发给了国际上的相关专家,德国古爬行及两栖动物博物馆教授亨德里克·克莱因,以及多次到中国考察恐龙足迹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马丁·洛克利。经过详细研究,中、德、美3国学者一致认为,攀枝花怪兽足迹的造迹者为主龙类。


  邢立达说,攀枝花的足迹化石从整体形态来看,与手兽类足迹的后足迹非常相似,手兽足迹目前认为是主龙类中的假鳄类所留。“比如,足迹的第2至4趾很紧凑,而且呈对称分布,第3趾最长,还有一个指向后侧方、细长的第5趾。”


  “根据有记载的资料显示,贵州的同类足迹长度不超过25厘米,而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手兽足迹之一,来自苏格兰西海岸的阿伦岛,长度约41厘米,可见攀枝花的这批足迹不仅在中国的同类足迹中最大,在世界上也很罕见。”邢立达告诉记者。


 

假想瞬间 咬住小恐龙喉咙整个生吞

 


  “之前在贵州中三叠统关岭组的地层中也有手兽的足迹记录,但贵州的和攀枝花的足迹存在许多不同,两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种。”邢立达告诉记者,“手兽的足迹还是多发现于欧洲,这并不是说当年手兽多分布在现在欧洲所在地域,只是在中国,三叠纪的陆相地层暴露较少而已。”


  邢立达介绍,攀枝花手兽足迹最长约44厘米,这意味着,留下这些足迹的造迹者体长超过5米。这在三叠纪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陆来说,它都是毫无疑问的顶级掠食者,早期的恐龙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手兽的造迹者是典型的肉食动物,说不定恐龙都是它的盘中餐。”


  阚泽忠认为,攀枝花手兽足迹的发现非常重要,这些动物的记录与当时的植物群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古生态系统。“发现足迹的地层,古环境为河流与湖泊,局部偶尔与海相连。这对研究攀枝花的古地理、古气候,甚至对攀西大裂谷的成矿与找矿都有很大的意义。”


  与此同时,经过现场勘察,阚泽忠副院长也很快对足迹所处的岩层年代有了结论。结合化石点附近发现的零星植物碎片化石,他认为,这里属于三叠纪晚期宝顶组,距今2亿1千万年。


  “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都曾对于手兽的外形和生活展开过想象。”邢立达说,“以这次的发现为例,如果我们也将时光回拨到2亿年前,或许也可以进行一番遐想,就在那个肉食者林立的时代,一群长约1米的小型恐龙刚刚饱餐一顿后走进森林打算享受饱餐后的闲暇时光,但不巧的是,它们的对面出现了一头体长5米的假鳄,这个庞然大物正虎视眈眈地对着这群小恐龙,看着它强大的头骨、锋利的牙齿,这群小恐龙撒腿就跑,但假鳄以飞快的速度一口咬住了其中一只小恐龙的喉咙,瞬间把它整个生吞。几分钟后,假鳄离开捕食地点,走到湖边饮水休息,软硬适中的浅滩上留下了它一串长长的足迹。炽烈的阳光很快将足迹烤干,再后来被覆盖,经过沧海桑田漫长岁月,在2亿年后成为化石。”


 

有待保护 建议开发成遗址公园

 


  不过,相对于进一步研究来说,邢立达更担心的是足迹遗址遭破坏,“我去时,就有当地村民说那个地方一直在坍塌,之前,他们也在石头上看到过零星的足迹,但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并没有人在意,现在,这些石头被砸碎用来铺路了。”


  邢立达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已经确定了这些足迹为手兽足迹,但在学者眼中,足迹背后的谜团,仍未完全解开。邢立达说,现在还有许多疑问:当时它是在漫游还是在捕猎,如果在捕猎,为什么步幅看起来这么短?此外,它们的足迹,与欧洲发现的5指形的手兽足迹,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保护好这些足迹也有利于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贵州发现手兽足迹的遗址就是疏于保护,不久前去过一次,几十个脚印已经消失了不少。”邢立达说,“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圈起来,另外最好能把脚印翻模入博物馆保存,这样也方便日后研究。”邢立达说,“如果发现了大面积的足迹甚至可以开发成遗址公园发挥其价值。”


  随后,记者与攀枝花市仁和区文管所取得联系,该所所长刘汉仙告诉记者,他们昨天上午已经联合相关保护单位到现场进行了勘察,并口头告知周边村民不许进一步破坏这块遗址化石,“现在我们只能这样,待我们单位的专家学者最终认定这是手兽遗址后,我们才能做进一步的保护工作。”


 

1833年首次发现最初命名“巴氏手兽”

 


  邢立达表示,最早发现手兽的时间应该是1833年,当时德国图林根州南部希尔德堡豪森县附近的赫斯布格发现了一批奇异的足迹,发现者是学者斯卡拉与铜雕师巴思等人,根据记载,当时足迹的形态很像人的手掌,前面四个向前伸的趾分别像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而后面横着的好像人的拇指。那看上去就像一条大汉戴着厚实的兽皮手套!后学者将其命名为巴氏手兽,为了在中文中统一称呼,我们称之为手兽。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手兽足迹都保存于三叠纪地层中。化石则以欧洲国家发现的为多,如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美洲大陆也有分布,此外还有非洲、东南亚等地。从手兽足迹的保存环境来看,其保存的岩性多数都为陆相砂、泥岩,而且多数发育着泥裂构造;也有不少发现于碳酸盐岩层面上,但也多具有泥裂构造,为海滨潮上带,或在盐坪、盐沼和盐碱滩。可见,手兽足迹的造迹者几乎都生活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中国最早发现手兽足迹是1989年,化石点位于贵州贞丰县牛场乡和龙场乡,它们的共同点是全都保存在泥质白云岩上,上面同样都有着泥裂构造,与国外发现地的环境大致相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花都被曝发现约2.1亿年前化石
  • 三叠纪地质遗迹曾沦为工地 2.1亿年前化石被制砖
  • 广州发现2.1亿年前古生物化石
  • 四川发现2.1亿年前怪兽足迹 属主龙假鳄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