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美国人都有一种“中国情结” .
美国独立后,第一次航行到广州的美国商船起了一个颇取悦中国的名字:“中国皇后号” .该船成为中美两国交流最早的使者。
“中国皇后号”返美时,装载了大量中国工艺品,诸如瓦器、陶器、瓷器、漆器、丝绸、画纸、壁纸、象牙扇、檀香扇等等。许多品物上精心描绘着身穿古典服饰的华人众生相,绘有青山绿水,花鸟树虫,神话故事,民间传统,厅堂陈设,习俗礼节,还有各种艺术韵味的汉字书法。尤其是巧夺天工的绘画佳作和刺绣工艺品,陶醉了“中国皇后号”的船长、商务代理人和众多船员。仅船长格林本人,就购买了男士缎裤300余条、女士长袖无指手套600副、象牙扇100把。商务代理人沙慕召委托广州窑厂为辛辛那提州的美国军官协会专门烧制了一批外印该协会会标图案的瓷器。美国国父首任总统华盛顿闻讯鉴赏了“中国皇后号”贩回的瓷器后,一下购买了300多件,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古董至今仍收藏在华盛顿故居维尔农山庄和宾夕法尼亚州博物馆。第一次航行到中国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返美后一靠岸,整船的中国物品即被迅速买光。美国人喜欢附有各式图案的中国物品确实超乎寻常,他们从这里了解神秘的东方古国,并尽情领略灿烂的华夏文明。独立前后的美国,家家户户为能获得一件中国产艺术品而自豪。
美国早期的一位“中国通”坦言:美洲与中国通商始自1784年,此后船舶之运华货来往于太平洋诸岸者不辍,美国无家不有中国货物或作中国之装潢者。当然,早期传往美国的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绝不仅仅止于这些物品。
美国不少大城市如旧金山、洛杉矶、纽约、芝加哥都有“中国城” .早先,人们大都把“中国城”称为“唐人街” ,因为早期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他们对中国唐代的繁荣富足有着极为深刻的“遗传印象” ,所以在海外落脚后多自称“唐人” ,聚居地也就被叫做“唐人街” .美国人在本土感受的中国文化,最早就是由华人带入的。中国向美国移民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些移民主要是到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工程,他们常常被称作“苦力”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沉重的劳作之余,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美洲的土地上。
不少美国有关书籍中,对此都有细致描绘:
表现于人际的中国文化多属敬老尊贤、重视家庭、富有集体观念。特别是华人视奉养双亲、照顾妻室、教育儿女为义不容辞之责任。以教育言,华人子女边习校内课程,边攻家中汉籍,中西文化都要学个出类拔萃。而华人家庭凝聚力强几乎在美国家喻户晓。
华人喜欢戏剧,爱听章回说书,华人社区则流行表演以板腔、曲牌相结合的“广东梆黄” .中国书法、烹饪、医药、工艺雕刻品,那更是从华人社区“一枝红杏出墙来” ,传遍遐迩。中医的草药、针灸不仅医好大批华人,连许多美国人的生命也有赖于它得以挽救。
华人还把宗教文化带入美国。大多数仍是信奉道教与佛教。对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善男信女们最为崇拜。他们还顶礼勇斗邪恶的护民神关公,以至于关公牌位与关公庙也在美洲涌现。而道教所崇敬的赵公明,据说能免灾除瘟,求财如意,信徒们因此常向他烧香叩头,祈求生意兴旺、健康幸福。在节庆方面,中国盛行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也都原封不动照搬过来。每年最为热闹隆重的还数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浓烈氛围绝不亚于故国。年关前后的“掸尘” 、“要债还债” 、“迎送灶君” 、“张贴春联” 、“除夕守岁” 、“舞狮舞龙” 、“元宵灯会”等等,缤彩纷呈,五花八门。此种独特民俗风情,吸引许多美国人怀着一种好奇心态前来观赏和玩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矣!
美国大牌诗人惠特曼对此赞叹道:它们“组成了最华美的诗篇,这儿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众国之国” .惠特曼这里所说的“众国” ,当然包括了在美国一枝独秀的中国文化。惠特曼向往航行:“别人将进入摆渡的大门,从此岸到彼岸。别人将观察潮汐,看到曼哈顿的船向北向西,布鲁克林的船往南往东。别人将看到大大小小的岛屿……享受日落,潮汐的涌入退却归于大海。 ”而他最广为流传的名诗则是:“船长,哦,船长,可怕的航程已经结束……”
多年前,在杨百翰大学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与会的许多教授对中国文化热爱之深沉,研究之透彻,都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杨百翰大学的教授们吟诵着惠特曼诗句,来表述他们讲义中“中国皇后号”第一次航行的意义,他们还强调那并非“可怕的航程” ,应该看作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航行” !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样样精粹无瑕,其中有观相、算命、求签、问卦、占卜等迷信内容,有缠足、宦官制、民刑混淆导致的官衙逼供等违背人道的残酷行径。这也不足为怪,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民族都有文化优劣之分,观其优则言其文化皆优,观其劣则言其文化皆劣,显然都是片面、不正确的观点,重要的在于能够和谐共融,与其他优秀多元文化同赴未来。早期旅美华人,当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所在国不能相容时,他们能顺时知变,改革旧习俗,以适应异国新生活。早期华人刚到美国时,头前剃发,脑后垂辫,身着褂袍,足登布履,这种“装束”在矿山淘金在工地修铁路很不方便。他们便发狠心剪掉辫子脱去长袍马褂,改成上班穿工装,下班穿西装,以顺应环境变化。“我知道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当我们设法互相了解并得到承认和尊重,太平洋就变小了。 ”这是一位诗人的感叹!中国人深刻认识美国,要比美国人深刻认识中国容易得多。美国多元文化中包含有中国文化,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远比旅居中国的美国人要多得多,何况中国文化在美国传播的历史又是那样久远漫长。
还有一个不广为人知的秘密,这就是在华盛顿纪念碑274英尺(83 . 5米)高处的内壁上,镶嵌着一块中文石碑。“第一次航行”之后于清咸丰三年(1895年)由浙江宁波府负责镌刻,尔后漂洋过海,馈赠美国,作为送给华盛顿纪念碑的特殊礼品。该碑为直立长方形,高1 . 6米,宽1 . 2米,石上碑文摘自清代曾任过福建巡抚的徐继畲所着《瀛环志略》 ,徐是最早的中国“美国通” ,第一次把华盛顿介绍到了中国。这块中国式的碑,亦可看作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凝固和缩影。
我还是深感遗憾和失望:几番努力之后,也未能亲眼目睹乘风破浪进行“第一次航行”的“中国皇后号” .而让我欣慰的则是杨百翰大学一位“中国通”在我的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责任编辑:陈冬梅)